图1、酆景福
酆景福(1900—2001年),字介初,江西丰城人。曾就读于南昌赣省中学,毕业后,在江西省立图书馆任职,后又到了浙江省立图书馆。因与上饶人吴兴县县长龚式农为友,遂到该县任县政府科长。在那里又与国民党要员陈立夫的父亲陈其采老先生结缘,经其帮助,出任湖北省南漳县县长。任满后来到江西,被省主席熊式辉任命为乐平县县长。因有政绩,被提升为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在十年专员任内,为人民办了好几件实事、好事。
一、迁专署到景德镇。第五行政区辖鄱阳、乐平、德兴、彭泽、湖口、都昌、浮梁、婺源八县,专署设在鄱阳。酆景福上任不久,就出巡各县。他首先来到浮梁的景德镇,对这里出产的瓷器特别感兴趣,且经济发达为各县之首。于是,他向省政府呈请迁徙专署,批准后,于民国24年(1935年)9月迁到了景德镇,办公驻地在莲花塘东侧的景德镇立中学(今市委宿舍),这为景德镇的发展注入了政治活力。
二、拓宽前街、后街为马路。景德镇北始观音阁,南至太白园,有两条与昌江平行的古街,狭长而污秽,交通非常拥挤。酆景福下车伊始,雄心勃勃,决定将古街拓宽为马路。当时拆迁房屋的阻力非常大,特别是南门头一带,商铺林立,生意繁荣。他不怕困难,亲自督阵,既大刀阔斧地拆屋,又切合实际地解决若干问题。如自江家弄至南门头地段,最后各自退后若干米,没有按红线拉直,所以这段路成了S形的大弯道。之后,又连接前街,后街主要路段亦拓宽成马路。马路建成后,前街命名为中山路,后街命名为中正路(今中华路),苏京家弄至南门头段的名珠山路,莲花塘至斗富弄段的名景福路《今人民路),莲花塘至东门头段的名复兴路(今胜利路)。十八桥至杉树巷段的名新运路(今解放路)。
图2、今景德镇一中
三、创办天翼中学。浮梁为望县,景德镇瓷业发达,但教育很落后,有的学子为了上高中深造要远到鄱阳,南昌。民国29年(1940年),酆景福通过地域勘察,决定在新厂荒山坡上建一所中学。当时开山土木工程十分艰巨,夯筑地面的都是人力铁滚轮。他为了工程进度快速,天天坐镇工地,并亲自同民工一起拉着夯地的大铁轮,以鼓士气。学校以省主席熊式辉的别名命名为“天翼中学”,酆景福自兼校长,聘请他的老师、曾任鄱阳县县长的吕伯荩为副校长,一批资深的老师到校任教。并在浮梁瑶里和城区的湖北会馆办分校,在新厂(今陶院)办附属小学,大大方便了一批初中生和小学生就近入学,其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这所中学为省重点的景德镇第一中学,六十余年来,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各个领域起着栋梁作用。
四、架设中渡口浮桥。中渡口是连接河东与河西的重要港口。在清代,河西潘家疃是产瓷区,有许多坯房和窑场,为缓解渡河之繁忙,都昌人曾在两岸砌结码头和增加义渡船舟。至民国,产瓷区虽已迁出,但那里的人口依然很多,它又是通往安徽,都昌,鄱阳的要道。为此,酆景福架设了一座浮桥。浮桥由二十多只木船排列江面,中间铺木板,两边有栏杆。从此,两岸来往的人群都十分方便。进入21世纪后,昌江河上已有三座钢筋水泥桥。为此,曾一度将浮桥拆掉,老百姓很不满意,三年后,又恢复了中渡口浮桥。
图3、原景德镇浮桥
民国35年(1946年),酆景福升调江西省田粮处副处长。第二年,当选为国民党监察委员会委员。之后,由南京去了台湾。
20世纪90年代初,酆景福在台湾出生的儿子酆裕国来大陆探亲,遵其父嘱专程来到景德镇,在市政协的安排下,游览了第一中学、中山路、莲花塘、浮桥等地,并拍了照片,带去了瓷都人民的一片情怀。(原作:王伟、熊正瑞、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