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别的青瓷工艺美术大师相比,我不是龙泉本地人,也非青瓷世家出身,没有任何“青瓷”背景,属于一张白纸。自1965年被分配到龙泉后,我生活在“异乡”,迄今已有四十五个年头,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这块土地,“龙泉”成了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我生于1935年,是龙泉青瓷大师中年纪最长者,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也是“科班”出身的唯一一人。纵观全国近三百名工艺大师中,真正有“学院”背景的人不是很多,这种文化背景,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以服从国家需要、服务生产为前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和国家作出贡献;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市场经济中,能够自我调整、发挥自己的所长,以自己的文化优势继续做一个弄潮儿。
我是江西分宜人,这个地方的隶属关系变动过好几次,先前归宜春管辖,现归新余市。我出生在分宜池塘乡泉塘村,父亲夏侯日海,是我祖母的第三个儿子。祖母年轻守寡,靠三四十亩薄田,带着三个儿子生活,非常不容易。大伯父务农,二伯父身体不好,后来病故。父亲读书上学,祖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学有所成。父亲初中毕业时,年轻好胜,与人打赌,却输了钱,回到家后被祖母打了一顿。父亲羞愧不已,于是中断学业,想提前进入社会,联系村里有本事的人找事干,但他不愿给做官的人去当勤务员,认为会对不起母亲,于是跑到国民党军队里当了个卫生兵,在军队里集体加入了国民党。这个历史问题影响了父亲后来的生活,也影响了全家和我的生存状态。
军队卫生员学习和掌握的只是医务小本领,不可能精通医道,但父亲聪明,外科方面的医术医道还真的积累了一套。恰在那时,地方上发生两大姓大规模械斗,不少人受了伤,于是父亲趁机离开军队,在街上开了个私人诊所,帮人治外伤,果真治好了不少人,在当地也就有了一些名声。
1965年全家合影,后排最高者为夏侯文
刚上中学时的夏侯文及母亲
宜春中学校牌
中学毕业合影,第二排右一为夏侯文
我的母亲是农村的童养媳,没文化。在我五六岁时,父亲得到祖母的同意娶了二房,二房没有生养,喜欢打麻将,结果输了钱,祖母知道后,赶到街上去狠狠地骂了她一顿,二房受不了,服了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来父亲又娶了第三房,生了个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妹妹,名叫夏侯爱莲。
祖母家里的田产一分为三,大伯一份,二伯去世后的十多亩田归祖母,靠田租生活,父亲名下的田产归我母亲。父亲后来到离分宜四十多里的彬江镇开店,因为时局动荡,家庭也不稳定,分分合合。我到12岁时还没有读书,祖母急了,就请一个私塾先生教我识字,只读两本书,一是《增广贤文》,一是((三字经》,每天上午读两个小时,然后写字描红,下午背书,先生教一段背一段,完了从头背到尾。学费是一学期一担米,但先生只教了半年就不干了。后来我再进正规私塾,学习了一年就到了1949年。这年6月解放了,1950年我就到正规小学读五年级。也就在这时,父母正式离婚,我随父亲一起生活。父亲除了妻子和我外,还负担了自杀身亡的原二房女人的弟弟。
我插班五年级读书,因读私塾没有接触过数学,跟不上,不得巳留学一年才升到六年级,以后读书就按部就班了。母亲和我父亲离婚又成立了新家,我每年去看望她一次。1953年我小学毕业后考入宜春中学,宜春在彬江西边,离父亲远,离祖母更远,无法走读回家,就寄宿在学校,这样就开始了我的独立生活,只有星期天才回到彬江的舅父家。
抗美援朝时,全国搞工商业公私合营,父亲把药店捐出来,个人到卫生所上班拿工资,后来分配到南庙乡卫生院当院长。
在彬江,我继母的亲兄弟的老婆,我喊舅妈,对我颇为照顾,帮我冼衣服什么的,因此我没有什么受累,人也活泼些,常常下河抓鱼,还去地里种菜,做一些家务的事情。
我从小就对美术比较喜欢,家里厨房的墙壁因为烧柴被熏得黑黑的,我就捡同学剩下不用的粉笔头,在墙上画花鸟鱼虫,画得最多的便是我常常接触的小鱼小虾。在中学,我的代数、三角、几何的成绩都非常好,常常是满分,但最吸引我的却是美术,我对美术的兴趣随着年级越高,越发浓厚,美术老师彭国平很喜欢我,他在课堂黑板上画样子,我们临摹,当时是五分制,每次作业我部是五分;课余时间还帮美术老师搞宣传画和黑板报。彭老师在文化馆兼职,他叫我到他那里参加文化馆的美术培训,我进步很快,还跟在他后面做工业展览和农业展览的美工工作,在实际事务中锻炼了我的美术能力。这种情况一直坚持到我高中毕业,有时寒暑假里有事,我就不回彬江,在宜春过,锻炼了我独自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