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1976年8月离开工厂技术科,调入龙泉青瓷研究所,任副所长工程师,专职青瓷设计和工艺研究。龙泉瓷在长期的生产中,因为传统力量所致,有了某种习惯定势。就是除了注重釉水和器型外,不大在意别的工艺手段的引入和创造,计划经济的模式更加重了这种定势。我出身科班,有系统的陶瓷理论和知识,因此我更多地关心科研工作,注重把一些新的工艺手段和理念带入青瓷。
龙泉青瓷研究所旧貌
夏侯文与青瓷研究所的徒弟们
早在1970年,龙泉瓷厂的李怀德师傅根据陶瓷的镂雕、景德镇的皮灯和青花玲珑,设计制作了青瓷玲珑冬瓜龙瓶,白胎青釉,灯光照耀下玲珑剔透,他还制作了熊猫、孔雀等品种参加广交去,引起了日商的兴趣,要求用这种方法生产日用瓷。总厂负责生产的张继青不敢承接这个定单,因为这些东西是采用手工办法生产出来的,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始终停留在样品、陈设器水平。面对这个市场,张继青又不甘心,经江西的代表点拔,想到去景德镇取经,此时我恰在广交会上,他便派我回景德镇学习。
可是我这个景德镇陶院毕业的江西人,在景德镇却工作得不顺利,他们只接待参观产品陈列室,谢绝参观生产工艺,更不让参观生产玲珑产品的机械设备“打孔机”。我的同学和朋友带我跑了两天,去了三家厂,全都如此。但我不死心空手而归,就又到巳去过的、专业生产玲珑产品的红星瓷厂,这次去不找人联系,装作闲溜,有人要问,就用江西话说是该厂工人某某的家人。真是老天有眼,机会来了。当步行到一所关着门的车间旁,小门开了,走出位身穿浙江永康土布、面相憨厚的老人,问我在此干什么,叫我快离去,说是不好参观。他是说者无意,我是听者有心,就在他开门的一瞬间,我瞥见里面有人干活,板台上堆着玲珑产品模具,模套则在机器上。我听这人是永康口音,便用景德镇话自我介绍,说是厂部技术科李科长的亲戚,是他领我到这里来的,现在去接电话了,叫我在此等他,一起找你们负责人……老人听我说了这番话,立刻客气起来,叫我到里面坐,他去趟厕所。我进去后,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脑子里快速地默记那些机械和零部件,估计其尺寸大小。没多久,老人回来了,他请我抽烟,坐坐。当时他正在修理二光盅的玲珑机械,又拆又拼,他一边修着,一边同我谈家常。他告诉我,他是浙江永康人,并说车间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浙江永康的铜匠,有的还在这里安了家。我则说有个姐姐在丽水,我去过永康,那儿铜匠师傅多,手艺好,他听了很开心,也就没有把我往偷学技术那方面想。坐了近一个小时,车间也转了转,心里对“二光盅玲珑机”基本有了轮廓,关键之处也心中有数,于是起身告辞。我一路小跑回到旅馆,立马坐下来画草图,将记忆中的整机和各部件画下来,共8个部分,109个零件,一口气画了11张草图,画好时已是次日凌晨三点,仍然非常兴奋,只是感到肚子饿了,原来是昨天晚饭忘了吃。
回到龙泉瓷厂,我把情况向领导汇报,他们非常满意,叫我做方案,向浙江省轻工业厅申报科研项目和经费,并去水康请来铜匠二名,从农机厂调来翻砂修理工季良方等三人,一起协助我工作,厂部垫出经费先干起来。历时半年,各种模具和生产样机试制成功,稍作调整,于1973年春龙泉瓷厂新产品玲珑二光盅生产成功,全厂的人都非常兴奋,工人们还把二光盅产品作道具拿到舞台上表演。产品随后在1973年的春季广交会上亮相,日本客商十分高兴,订货金额非常大、但由于我们刚上马,生产能力不大,一张订单只能是20万件。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急迫,总厂尽全力扩大生产,我也千方百计增加花色品种。至1993年底,青瓷玲珑系列产品共设计17个品种、23件套,全部投入正常生产出口,成为龙泉瓷厂的专刊畅销产品。“玲珑日用青瓷”科研项目,还获得浙江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除此,我还有其他几个科研项目,如“青瓷釉下彩”、“薄胎青瓷”和“哥弟结合工艺”、“现代哥窑艺术装饰”等。
1978年设计制作的釉下彩寿星盘
1978年设计制作的釉下彩莲花盘
青瓷釉下彩茶杯
薄胎青瓷盖杯
青瓷釉下彩是利用釉下彩工艺在青瓷装饰上的成功实践。所谓釉下彩,就是先在胎坯上画好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烧制而成的彩色陶瓷。我是彩绘专业毕业的,手工彩绘、喷、刷等手段都不难,还有专为批量生产的贴花纸生产,关键是什么样的标准合适在青瓷上运用。我在借鉴景德镇白瓷釉下彩经验的基础上,用青瓷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进行对比装饰试验,同时还去醴陵、景德镇、佛山等地实地取经,大大小小试验了千余次,最后取得可喜的效果。青瓷釉下彩一问世,在广交会和郑州全国陶瓷订货会上就大获成功,奔马、鱼、仙桃、莲花、松鹤、竹等彩绘图案装饰的盘、杯等,与青瓷的釉色和谐统一,首批订单就有三十多万件,出口、内销同时上,产品供不应求。二十多年来,仅青瓷釉下彩茶杯销量就达一千九百余万件,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成为青瓷行业久盛不衰的立足产品之一。
薄胎青瓷也是差不多的经历。自古以来,龙泉青瓷的厚重是其一大特点,因为胎厚,容易吸附更多的釉料,也就相对容易显示出玉感的厚釉效果,釉层一般都在1毫米以上,大件器皿可厚达2—3毫米,而白瓷胎薄,釉层厚度只有0.1一O.14毫米,一般不会超过0.16毫米;也正因如此,日用青瓷除了在火车上有不怕碰撞的优势,在其他场合,使用相对笨重、运输不便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因此“薄胎”的呼声不断。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先提出方案,设计出薄胎青瓷的产品图纸,从器型、胎料、釉料到烧成,全面地进行研制。试验是从竹节杯开始的,采取了诸如压缩坯体重量,改实心杯柄为注浆空心,烧成时保持高温一定时间等等一系列措施,薄胎达到设计要求;但釉浸不厚,不像青瓷。后改为线条杯进行试验,由双开模改为单开模,杯体设计浅浮雕花纹,有高有低,有凹有凸,既防止流釉,又避免釉层厚薄不均,烧成后釉色有深有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其坯体重量由380克减为175克,容量增加25cc,杯的腹部与底部成半透明,在不变形的同时,还减少了工序和原材料消耗,缩短了烧制时间,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说,上述两项科研项目难度主要体现在装饰和成型手段的反复试验上,那么带有革命性的努力则体现在“哥”、“弟”结合的一系列工艺的创造上。
龙泉窑自古就有两大系统:一是弟窑,二是哥窑,产品的特征不同。
“弟窑”产品的特征是胎骨为白色或朱砂色,釉面无纹片,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豆青次之,蟹壳青又次之。“哥窑”产品的特征是“紫口铁足”,因釉层浑厚且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口边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只挂极稀薄的釉层,透出略带紫色的胎骨。“哥窑”胎骨有灰、褐、黑色三种,以黑色“铁骨”居多;其釉色较多,有较淡的青包,也有蟹壳青色、茶褐色、墨绿色;釉面布有纹片,根据纹片的大小形态,有冰裂纹、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鱼子纹和百圾碎,尤以百圾碎著称。哥窑产品长期使用,偶尔会出现“金丝铁线”和“银丝铁线”。
哥窑的产品釉面裂纹,是胎体与釉面的冷缩热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残缺美”,也是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重要原因,这种器皿的艺术影响力很大,但它的纹片是不规则的大小裂纹,分不清纹样和图案。能否注入人为努力,用哥弟结合,通过绘画手段,采用不同矿物质作色料,使它们在高温下产生肌理变化(俗称窑变),使之更具艺术吸引力?为了追求陶瓷艺术品更高的美学要求,我于1979年开始了“哥窑与弟窑结合”的科学研究。哥弟二窑器物的胎料和釉料不同,两者看似无法结合,历史上因此从没出现过哥弟同体的产品。
1989年,我对几种胎料、釉料及器型,进行过多种试验,开始寻求一个既适合哥窑又适合弟窑的中间配方,作了大量的胎体和釉质的肌理研究。1990年,“哥弟”。结合的作品“石榴尊”烧制成功,它的上部口颈是弟窑朱砂胎体、梅子青釉;瓶身为哥窑的冰裂纹片。石榴尊端庄大方,既有千峰翠色,又有龟裂纹片,对比互映,自有一家气派,因此获得当年度的浙江省优秀产品设计奖。之后,我和女儿廖秀珍又搞了一系列工艺性肌理装饰研究,“哥弟”共生辉全获成功,作品“旋风的轨迹”、“纹片奇葩”,在1994年浙江省硅酸盐行业协会主办的浙江省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
在探索哥弟共生辉的科学研究中,我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不同材质的肌理和特性,在致力于现代哥窑艺术装饰中,我把哥弟结合和象形开片整合运用于一体,使哥窑产品的装饰更具有形象感和艺术性。这些工艺手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哥弟结合之法。主要是用“滚”的技法,先用白泥浆浇在模具上即刻自然滚动,面积有大有小,线条有粗有细,装饰自然,是一种抽象艺术。
二用泥浆挤压之法。在瓷胎上或灌浆前,在模具上用一种特制的带管泥浆壶,用绘画的手法,先勾勒出纹饰轮廓,然后用同样的泥浆填平。
三是滚贴结合之法。在将要灌浆的模具上滚出抽象纹样来,哥弟两种泥浆自然结合在一起,待坯子取出后,再贴上需要装饰的、有色差的图案纹样,烧成后主次分明。
四是综合装饰之法。用哥窑的坯胎,先在湿坯上装饰一部分,待素烧后再完成全部装饰,如同景德镇的斗彩装饰。综合装饰还有另外一法,就是在素烧后的坯上描上画稿,剔去釉层,填上各种矿物颜料,经1300℃高温烧成。色料与邻边的釉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其画面主次分明,色调层次丰富,装饰效果显著,最适合盘、碟等有平面之器皿。
五是雕刻与绞胎相结合之法。哥窑瓷一样可以用弟窑的浮雕或深刻技法,亦可用堆塑和泥条牵线等综合装饰法,在器皿的主要装饰部位着色刻画,起到主次分明,画龙点晴的作用,但又不失哥窑之特点。
这些科研成果所产生的工艺上的变化,应该说是与时俱进的成果,也是我这个“纸上谈兵”之人的实际战果,用这些方法出品的器皿,如“红色的诱惑”、“龙纹贯耳瓶”、“哥窑龙纹盘”,“哥窑19寸小口浪纹瓶”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大影响,丰富和扩大了龙泉青瓷的器型品种。
釉下彩、玲珑青瓷、薄胎青瓷等科研项目,是申报浙江省科委或轻工业厅的攻关项目,上面拨付科研经费,合计起来不下几十万。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本着节约开支的精神,每个项目都有节余,为工厂累积了大量经费,用于企业的其他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也是我致力于青瓷发展的一种努力,也是与其他工艺美术大师不同的地方。1991年10月,浙江省开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比,由于我的出色工作,是1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唯一一人。
20世纪60年代九头春笋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