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龙泉窑在明代,由于限制海外贸易而逐渐衰败,到清朝初期,龙泉窑场所剩无几,濒于湮没。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龙泉窑恢复建立,1959年诞生了位于上垟镇的龙泉瓷厂,它集中了散布在民间的工匠,在挖掘和承继民国工艺的基础上,以生产日用瓷为主,边生产边提高。正因为这个背景,龙泉窑恢复时的工艺水平不高是有目共睹的,它的生产计划和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也是不可避免的、工厂连年亏损,到了工作组进出几次,甚到停产整顿的境地。只能生产白瓷和茶杯单一品种、自己养不活自己的企业,遑论发展和提高。不言而喻,青瓷振兴的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青瓷的这种窘境。恰恰是科班出身的夏侯文得以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于1965年初被分配到这个亏损企业的第二年,所设计的铁路用瓷和竹节杯,变成了适销对路的产品,一举扭转了青瓷生产的颓势。生存条件的改善,才是迈向更辉煌的未来的重要基石。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适销对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是生产力的体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对于恢复不久且起步于日用瓷的龙泉青瓷来说,企业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设计人员的贡献的。没有企业的生存,青瓷水平的提高是无从想象的,这是青瓷艺术发展的物质条件。
夏侯文产品设计的实质,是市场竞争的参与手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在经济转型没有到来之前,市场经济的要素已经深入到我们经济实体之中了。夏侯文所供职的龙泉瓷厂,是国营单位,是计划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接受政府的经济指标,承担政府下达的生产任务,但依然是需要经营和管理的,作为主要生产日用瓷的生产单位来说,相当大的部分,也可以说是主要部分,是要靠市场来衡量经济指标的,需要订单来生产,否则政府就要为企业的亏损买单,这就是龙泉瓷厂必定要每年参加两季“广交会”的原因。而站在商品交易平台的角度,是要靠企业的打样产品作支撑的,这是所有企业设计创作人员施展才能的真正舞台。没有这个手段,企业的生命力也就断送了。
什么是设计呢?
对于艺术理想的表达这个终极目标来说,造型设计是基础,就好比运动会的径赛项目百米短跑是基础一样,没有速度的提高,其他项目的成绩是无沦如何也上不去的,没有造型设计这个基础性的努力,艺术表达的能力就只能是先天不足,其他的装饰手段也是没有附着的。
把来源于生活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审美经验及水平,使其物化,这一过程就是设计,是创造能力和思维的验证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设计者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也是与消费者共同表达愿望的过程。
对企业生存发展贡献的大小,与设计人员能力是成正比的,企业产品的设计人员“纸上谈兵”,说到底就是检验人的智慧高低和创新能力大小,而不仅仅只是几张“图纸”。一个好的总设计师,必须考虑到原料的选择、造型的美观、装饰的手段、功能的合理、完善,工艺的可操作性和烧制能力的大小,水平等,是各项指标有机联系的综合的能力,即使是其中重要的装饰设计,也是基于造型设计的基础之上,把装饰和造型进行统一考虑,同时要把握时代精神,更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用形式的新颖来升华审美的品格。
计划经济时代,陶瓷企业面对市场,对设计人员指令性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工作要求,作为一个企业的设计人员,是在服务企业生产的前题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这种有制约的要求,实际上比个人的自由发挥更具挑战性,是把企业的硬件能力与自己的想象力,整合成新的、审美和实用于一体的产品,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夏侯文初试锋芒的是铁路用瓷,它是直接为企业效益服务的,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样板,时隔整整半个世纪,我们至今面对它们,依然感到有敦庞厚重的大方之气,正是这组产品为龙泉瓷厂赢得了生存的活力和空间。夏侯文的责任心、创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肯定。继之而为的竹节杯的设计和投产,更是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日用瓷,在半个世纪前物质相当缺乏的时代,能够延续生产三十多年,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人文精神,又有实用的新颖,是与时代共存的日用品。在这件普通的器皿身上,我们看到了夏侯文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从,以及将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普及到普通民众中的能力。
图1、设计图纸——双凤
图2、(上)薄胎青瓷茶杯图纸(中)年年有余图纸(下)玲珑餐具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