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五〉






[日期:2011-10-07]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 ]



插图3-2、《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的清高宗玺印:「太上皇帝之宝」



插图3-3、《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的清高宗玺印:「八征耄念之宝」



插图3-4、《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的清高宗玺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对照《活计清档》的记载,得知清高宗於乾隆十年(1745)五月曾透过传旨,下令:「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按抽屉」。至八月十一日,为「汝釉猫食盆」所配的「紫檀木钩金座」终於完成,此木座「内安得抽屉盛磁青纸摺,随一面玻璃楠木匣持进安在博古格内」由此看来,清高宗於乾隆十年重新设计木座时,似尚未设想安置书画合璧册,此图册的完成与安置,很可能是日后再次把玩文物所应运而生的创意。

    对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御制诗中:「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

 


图9、北宋汝窑 青瓷水仙盆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6.2公分 口纵18.6公分 口横26.4公分 底纵15公分底横21.6公分 故瓷014019



图9底、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透露皇帝并不以为这三件「火气都无有葆光」的水仙盆是汝窑,反而认为它们是官窑。其次,诗中「便是讹传猧食器」一句,被视为是乾隆皇帝将水仙盆看成是猫食盆的典故来源,不仅如此,乾隆十年时(1745)皇帝也透露传旨下令景德镇御窑厂仿烧「汝釉猫食盆」。同时,透露大卫德爵士的文章,也得知水仙盆前往伦敦展出时,故宫的典藏人员亦持「猫食盆」即指「水仙盆」的看法。

即使时至今日,大家已经理解「水仙盆」、「猫食盆」和「猧食盆」指的是同一种器物。不过从中还是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疑点,例如唐英於雍正三十年(1735)的(陶成纪事碑)中已出现雍正官窑仿烧「仿铁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盆、人面洗色泽」一类的瓷器,表现出雍正时期已将汝窑水仙盆称为猫食盆,并且加以仿烧。同样的,乾隆十年(1745)皇帝传旨下达的旨令中也说出要仿烧的是「汝釉猫食盆」,可是在御题之中,却又以「官窑」相称而不以「汝窑」视之,是因为御题和旨令发布的时间不同,而让皇帝的鉴赏观出现改变,还是另有其他的因素,目前不得而知。

其实,深入追究的话,还能发现「猧食盆」的「猧」字,意指小狗而非小猫。由此看来,即使清高宗乾隆皇帝一时误将「猧」字解读成「猫」意,而以猧食盆来称呼猫食盆,却因乾隆朝《活计清档》的记录中,日后也出现烧造「腰圆笔洗」的记录,从该类器皿的形状及档案前后文的关系中,同时也流露出和水仙盆的关系,而得知乾隆皇帝尽管曾在题诗中说水仙盆「便是讹传猧食盆」,却也不能排除猫食盆后来也逐渐被其他的名称所取代,一如清高宗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度提笔为水仙盆赋诗时,便以为当年「謂猧食盆诚镧语」。

最重要的,从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出土几近完整的水仙盆、底足残件标本,以及为烧造而制作的垫圈,说明水仙盆於当时的烧造及使用情况。而传世明宣德款「霁青水仙盆」「插图4」的存在,也间接反映汝窑水仙盆在流传脉络中受到珍视与鉴赏的一面。目前除国立故宫博物院之外,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亦收藏一件相似的「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插图4、明「宣德年制」款霁青水仙盆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41、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6.1公分 口纵15.8公分口横23.1公分 底纵13公分 故瓷17699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四件水仙盆中,三件底部刻题有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此件作品虽未题诗,但品相较为完整。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曾出土看似专为烧造水仙盆而设计的椭圆形支烧工具看来,水仙盆应烧於所谓的中心烧造区。但传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不知是否因烧造过程滑落之故,还是其他不知名的原因,仅存留五枚支烧痕。

    它曾是「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The 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於1935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余佩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