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二十八〉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 ]

 


图33、北宋汝窑青瓷「奉華」碟


 图33内


33底、底刻「奉華」两字铭款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9-2.1公分口径12.8公分 足径10.1公分 故瓷018048

此碟圆口、浅弧形壁、平底无足。相似的标本,亦见於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口沿嵌一铜扣,底部留存三枚细小的支钉痕,中心刻「奉華」两字铭款,刻痕内填跦红,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中,三件后题有「奉華」铭款的作品之一。从刻铭本身的刻题书风看来,此品之「奉華」铭与同样收藏在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两件不同,却反而相似於大卫德基金会典藏之「北宋定窑白瓷圆盘」(插图1),而透露两件作品铭刻的时代或相差不远。



插图1、北宋定窑白瓷圆盘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收藏

「奉華」铭的含意,从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及诗注中所透露出来的讯息,得知其与南宋高宗时期的刘贵妃关系密切。乾隆皇帝於「题汝窑奉华盘」中(1778)以为:「为阁为官不可知,华两字底镌之,尺凫集里传名氏,见说风流女画师」,诗后并且以诗注的方式补充:「盘底镌奉華二字,考宋高宗刘贵妃有奉華大小二印」来说明奉華为刘贵妃私人的印记。其后,清高宗乾隆皇帝又在「詠汝窑瓶」的诗注中(1779)指出:「内府有汝窑盘,底镌奉華二字,考奉華乃宋高宗刘贵妃之号,妃善画,每月奉華印」。从中再次指出刘贵妃别号奉華,擅画,画毕又曾於作品上落盖「奉華」印。此外,乾隆题咏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汝窑青瓷奉華纸槌瓶」时(1776),亦以「昔日奉華陪德寿」来说明刘贵妃和南宋高宗的关系,特别是「奉華陪德寿」之句,正是日后大家以为「奉華」全称奉華堂,是宋宫室中德寿宫的配殿,也是南宋高宗时期刘贵妃居所的典故来源。

至於,「奉華」铭刻题於何时?大陆学者李仲谋在奉華铭的研究中指出,传世「奉華」铭的作品中,仅有定窑瓷器上所出现的刻铭是原创,其余皆为后仿铭款。亦即依照李仲谋的推断,奉華铭使用的时间,大约是南宋绍兴至乾道年间,而所谓的原刻款或应指刻制於此一时期的铭款而言(插图2)。据此,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研判,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之「奉華」款青瓷碟,依据刻写的书风看来,和青瓷纸槌瓶明显不同,但比较相似於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定窑盘。若再比较李仲谋认定的刻题於南宋时期的「奉華」款标本,以及出土自南宋皇城的「奉華」款碟之后(插图3),也发现此件「奉華」款碟的刻字书风似介於两者之间。但刻题的时间是否可以上述至南宋,尚待进一步确认。此处,将汝窑青瓷「奉華」款碟置於此一展区,主要是籍由「奉華」款背后存在的历史渊源,来说明北宋汝窑曾在南宋内府收藏的经过。



插图2、定窑白瓷「奉華」《上海博物馆集刊》第9期



插图3、定窑瓷片之「奉華」款《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

清雍正七年(1729)内务府《活计清档》的记录中,亦包含一件「奉華字圆笔洗」。由此看来,带「奉華」刻铭的圆洗,至少在十八世纪初已出现於清宫,只是仅凭文字记载,无法断言档案所录者,即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汝窑青瓷奉华碟」。

值得注意的是,本院典藏之三件「奉華」款瓷器,从字体刻画书风的差异上来研判,或刻制於不同时期。如前文所述「北宋汝窑青瓷奉華碟」之「奉華」刻铭在雍正时期之前已出现。而「北宋汝窑青瓷奉華纸槌瓶」底部之「奉華」铭,一直以来皆被视为后刻於清朝。特别是若对照清高宗於「詠汝窑瓶」诗注中所言:「此瓶釉色制法与盘无异,亦刻奉華二字」(1779),而让人以为奉華铭的刻制或有意避开清高宗的御制诗,泄漏其题刻或与乾隆皇帝有关。有趣的是,与此相似的铭刻,亦见於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收藏之哥釉碗的底部(插图4)。(余佩瑾)



插图4、哥釉碗底部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收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