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张万庆的钧瓷书法艺术
张万庆先生1938年生于天中历史文化名城汝南。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万庆先生耳濡目染,深受浸润,少年时即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为了生计,中学时期就常常为文印社写书页。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又长期在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工作,曾任河南省艺术馆馆长、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1998年,张万庆先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多载体的书法艺术的探索中。起初是和木雕艺人合作,将书法作品从纸上移到木板上,共制出200多件作品,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并很快风靡全国。木雕书法取得成功,更激发了他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书法尝试的设想。他在景德镇瓷区尝试取得成功后,即在全国主要瓷区展开创作。
张万庆先生,自1999年至今的十余年间,奔走跋涉,行程两万多公里,走遍了全国十多个主要瓷区,共涉及瓷种数十种,创作陶瓷书法作品4000余件。他所去瓷区多是初次,大多人素昧平生,互不了解,这无疑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再者,由于各个瓷区瓷质的硬度、用料、烧成温度、工艺过程等差异,更增加了创作难度,他都以惊人的毅力逐一克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张万庆先生与苗家钧窑素无交往,他来禹州经过考察选中苗家钧窑作为他的创作钧瓷书法基地。当时,苗家钧窑还在初建时的老厂区里,厂地狭小,作坊低矮,制作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差。可是万庆先生无论到哪个瓷区从不计较条件好坏与否,只要能做出理想的作品就好。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钧窑釉面和其他瓷区的釉面大相径庭。钧窑有史以来,釉面上从没见到过有书写汉字者,即使底部刻汉字者也非常稀少,再加之钧瓷釉面变化多端,在钧瓷釉面上展示书法艺术有一定的难度。可张万庆先生没有气馁,他凭借在其他瓷区取得的经验和惊人的毅力,采取堆塑、刻划、阴刻涂石蜡、施薄釉、施透明釉等方法,把汉字书法艺术在钧瓷上展示得酣畅淋漓,突破了钧瓷有史以来釉面上无汉字书法的历史,为钧瓷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
张万庆先生已年逾古稀,这些年来为了探索陶瓷书法之路,他不但在经济上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在精神上也遭受到很多磨难。一直是只身一人,自掏腰包,倥偬奔波,乘公交车被盗,为赶任务饿肚子,还卖掉了藏品,花完了积蓄,最后累得双目失明,做过大手术。可以说,为了实现探索陶瓷书法的理想,付出了他能付出的一切。这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日本、韩国、泰国办过个展。其中,陶瓷书法在北京、郑州、汝南展出时,我们都应邀参加,特别是近来他为周恩来博物馆创作的各种书法等920多件作品(陶瓷书法250件),可谓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无与伦比。我有幸得以先睹,不仅大饱眼福,而且受益良多。万庆先生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使我从内心深感钦佩。
张万庆先生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全国主要瓷区(基本涵盖了全国的主要瓷种)根据各个瓷区的特点,采用不同手法,把祖国的汉字书法艺术和各地陶瓷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辅而行,融会天成,为书法家介入陶瓷书法开创了先河,树立了典范,堪称把书法艺术与各种陶瓷艺术综合为一体的第一人。他不但给我们的祖国创造了一批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享受,为中国及至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万庆先生的陶瓷书法展出后,受到了书法界、陶瓷界的普遍赞扬,尤其是在北京展览的七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无不交口称赞,观者纷纷留言,60多米长的留言长卷留下了几百个不同形式的赞叹。中国书坛五杰之一、中国书协顾问权希军先生参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万庆的陶瓷书法,颇有新意,应该说是一项创举。书法是平面的、黑白的,陶瓷艺术是立体的、彩色的。当两种艺术被作者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时,便古貌一新。从万庆的近千件作品看,可谓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其字,雄浑遒劲的书风又增添了笔分刀意;其瓷,绚烂华贵中更显出庄重典雅,令人叫绝。”
张万庆的大部分陶瓷书法作品被上海市一位企业家珍藏。2010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又遴选出他的钧瓷书法作品五件、汝窑作品一件,汝陶作品两件,在中国馆展出,陶瓷书法得以首次向世界展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