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美术馆与画廊的区别






[日期:2016-01-03]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12月下旬,巴塞当代美术馆董事长宗莉萍向外宣布:巴塞美术馆将在年底进行股改,A轮融资己经启动,争取在明年可以挂牌新三板。巴塞当代美术馆有望成为国内“美术馆第一股”,并宣称巴塞当代美术馆已经被其新三板上市发行券商国泰君安估值8亿,接洽的投资者不仅包括一些知名风投公司,还有投资市场上名头很响的当红明星。

      此一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眼下民营美术馆正在经历第二波热潮,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美术馆四百余家,其中民营馆已占三分之一。民间美术馆的崛起很大程度改变了当地的艺术生态,但美术馆的 性质究竟是什么,美术馆也能上市吗?
      美术馆是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其底线是非营利性质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章程明确对画廊(gallery)和美术馆(art museum)有严格区分和鉴定:画廊从艺术家直接取得艺术品,通过代理或合作机制发掘艺术家,以展览的形式直接介绍给藏家,进行销售,形成艺术品一级市场,属于营利机构;美术馆是博物馆中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分支,作为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广五大功能的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其底线是非营利性质。


       那么,名为“巴塞当代美术馆”的美术馆究竟是画廊还是美术馆呢?成立于2006年的苏州巴塞当代艺术馆,在其官方网站的介绍上写着:“苏州巴塞当代美术馆是苏州第二家公益性巴塞当代美术馆,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自创办以来,巴塞通过筹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竭力跨越大众与美术馆之间,艺术实践与展览空间之间的种种界限,将丰富的馆藏资源介绍给更广阔的受众群体,现在稳定收藏家群体400多位。”

      根据巴塞当代美术馆董事长宗莉萍的介绍,“巴塞的核心画家是一批70后-80后的艺术家,这个年龄段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独家签约艺术家已经有十多名,而收藏家同样是40-50岁左右的企业家,进行大数额购买的巴塞收藏家会员已经超过四五百名,其中不少会员的购买额已经超过几百万元。”——很显然,宗莉萍介绍的的巴塞当代美术馆主要经营的是艺术品交易的一级市场,属于画廊,而不是非营利性质的美术馆,既然如此,又为何宣称为“公益性”的美术馆呢?民营美术馆与画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在国内,很多从业者对画廊与美术馆的本质区别是不清楚的,以美术馆之名,行买卖之实的案例不在少数,更有一些民营美术馆成为房地产项目与文化公司的附庸品。而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艺术系统中,美术馆坚持非营利的模式,本质是为了保持艺术学术的独立性,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市场交易隔绝开来,才能避免受到经济利益的干扰。在国外成熟的艺术体系中,不销售作品作为一种美术馆伦理,是普遍的国际惯例,其目的就是要保护艺术品在学术思想上的纯粹性,不让艺术评价体系完全被经济利益所操纵。在艺术行业中,画廊、拍卖行与美术馆分别构成了艺术品交易与学术的双行系统,分别实现艺术品的商业与学术价值,所以画廊与美术馆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各施其职,确保了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而在国内,民营美术馆虽然大量出现,但普遍没有建立自身的学术标准。美术馆与画廊之间往往除了展呈空间规模大小的区别,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要培育一个美术馆的艺术氛围所需要的持久的展览投入与公共活动的投入,对于大多数民营美术馆来说是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的亏本生意,开美术馆易,养美术馆难,要做到纯粹的非营利更难。
      美术馆既然是“非营利”,那么它就意味着它的主体收入都来自于“捐赠”,这一点在国外得到了减税制度的大力支持,而在国内则没有相关法规。此一根本性的制度缺失,使得国内民营美术馆缺少民间资本的来源。
      在西方,作为美术馆运转的“造血功能”是基金会和理事会制度,所谓“理事会制度”是指,理事会作为美术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美术馆的发展、学术定位以及馆长的任免行使决策权,从而进一步实施规范化的制度管理。而与之相应的“基金会制度”,则是美术馆的资金管理方式,而在中国,如果要接受社会捐助,必须申请到了公募专项基金的资格,其审核制度本身就有门槛。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近些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在今日美术馆理事长张宝全看来:“中国的美术馆在此之前都是谁投资谁说了算,谁掌权谁说了算,良性发展的运营机制便是真正建立起理事会制度、人事的问题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中国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一个美术馆应该有运营的体系。”
      今日美术馆的现任馆长高鹏在接受雅昌艺术网的专访时也专门谈到了“美术馆模式”问题,“今日美术馆要探索的美术馆模式,在国外己有一套即成的体系,但是要将这套体系成功移植到中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所理解的理事会是参照了英国的和美国的模式,我不认为对于目前来说,它一定是最好或是适应中国的,但起码是一个参照,我们在此基础上摸索。在西方,任何的一个私人美术馆或者是一个文化中心,后面一定会有一个基金会,理事会都是为基金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首先可以享受到免税政策,在捐赠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一些抵税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有人愿意加入。”
      “在这些基金会的理事当中,再选一批可信任的理事,他们来管理这笔基金,监控这笔基金,进行信托管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年有两个亿,信托收入每年大概有5%-10%,也就是1000-2000万,这些钱可以固定投入到美术馆当中,是非常稳定的。也就是说,大家捐的钱不是死的,而是通过可监控的信托投资不断地滚动,从而保证美术馆的资金来源。”
      “具体到美术馆里边,还会有自己的一套班子,这套班子是从这些理事当中,选一些对美术馆特别感兴趣的理事,比如说可能是学术委员会,或者是专家学者,或者是一些感兴趣的藏家,他们会特别关注到美术馆的具体运营,由他们来一起来商量,来做什么样的展览。馆长向这些人汇报工作,所以整个美术馆是基于这样的结构下来运转的。”
      “而且这些理事,其实是会有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有一些是偏金融投资型的,他们可以来管钱,有一些是偏学术把控的,等等。也就是说,让社会上的名种力量,来共同承载美术馆需要的社会资源。同时,美术馆也是作为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种资源。”
      谈到今日美术馆体制建立的感受,高鹏说:“体制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源问题,不管这些体制在一开始有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总有一天,当它能生效的时候,我们今天这么辛苦去完备它所做的一切,就是有意义的。如果在中国注册的不是NGO,就需要不断地纳税,这也是很多国外的非营利机构不断地撤出中国的缘故。如果没有基金会,捐赠人得不到抵税发票,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捐赠就变成了单纯的伸手要钱。一开始这个机制就错了,到后面就会后患无穷,越做大问题越多。相反,如果你把事情一开始做对了,那么未来能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不得不说,西方的美术馆模式移植到中国本土存在着制度与国情上的差异,也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中国民营美术馆如何建立自身的制度模式,必须依靠的是长远的眼光而不是短视的利益,在此,上市究竟是南辕北辙,还是“解决之道”,值得行业人士深思。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