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陶瓷开始,我不知道做了多少瓷器,哪些是被公认的代表作品?我还是挑我自己比较有印象的作品,按制作的时间先后说说,算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主要做仿古瓷。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特大号的《牡丹纹瓶》、《鳌鱼开膛白菜瓶》等。那个时候瓷厂基本上是做批量生产的,主要是餐具、茶具、酒具、碗碟之类的实用瓷和日用瓷。仿古小组主要是按照古代龙泉青瓷的制作方法研制仿古瓷技艺,应用于日用瓷的生产上。这些日用瓷,有的还是邓白等一些专家设计的,如邓白先生曾经为建国10周年设计的餐具,就是我为他做的模具。
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中美友好玲珑灯》
70年代前后,大家都知道,比较乱,只有后期,我才制作了一些可以提及的作品,像《小鹿烟缸》、《孔雀玲珑灯》等。最有印象的一件作品叫《中美友好玲珑灯》,是我运用刻、镂、雕、堆等手法,把装饰与工艺结合在一起制作的。开灯后,灯光透过瓷器,玲珑剔透,很是好看。做这个作品时刚好是中美建交,那时候也是突发奇想,我设计了一个中国少女、一个美国少女两个形象,四个开面,一边是中美,一边是友好,构思比较巧妙。这个作品送到省里参加评比,结果获了奖。也非常赶巧,当时邓小平要访问美国,看到这个题材的瓷器,就把它选为外交部的礼品,送到了美国白宫。1979年我还做了另外一个玲珑灯《梅兰竹菊玲珑灯》,这是一个美国商人定制的。他很有经济头脑,他看到白宫有一个《中美友好玲珑灯》,就让我改动一下,把原来是人物的装饰改成了梅兰竹菊四季花了,其它造型完全一样,也很好。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上面要做餐具,给我们瓷厂45天时间,我们每天都要干到深夜十一二点,当时那批模具都出自我的手。我车模具是很快的,还要刻花。那段时间领导每天晚上都来看,还说,同志们辛苦,不要累着。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地干,我们也知道领导不放心,但最后我们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表扬。
20世纪80年代创作《迎宾大挂盘》
进入80年代后,我的作品开始在全国陶瓷评比中屡屡获奖,也逐渐奠定了我在陶瓷界的地位。1981年,我设计了一个直径为52厘米的《迎宾大挂盘》,在第二届全国艺术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1986年,我设计了一套33件的《云凤组合餐具》,我构思巧妙的创新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那时流行的餐具一般都设计成圆形,因为是要放在桌子上的。我在设计这套餐具时,受一些装饰 图案的启发,突破当时的流行模式,把所有餐具进行整体构思,各个单体餐具之间没有空隙,把所有餐具组合成一朵花状的整体构成。这样一来,餐桌上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就不一样了。这套构思巧妙的组合餐具在第三届全国艺术陶瓷创新评比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还得到了韩美林大师的肯定。
20世纪90年代创作《万邦昌盛吉庆瓶》
90年代我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并在传统技术和工艺创造上进行探索。有些作品在全国性的陶瓷比赛中不断获得好成绩,我的知名度也随着提高。1990年我设计的《绞胎斗笠碗》获第四届全国艺术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二等奖;1994年我设计的65厘米高的《哥弟窑混合梅瓶》获第五届全国艺术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二等奖,后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这一年,我还做了一件30厘米高的《露胎刻花瓶》,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龙泉青瓷展览。1998年我做的一件《点缀纹片蒜头瓶》被李鹏总理收藏。1999年,66厘米高的《万邦昌盛吉庆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这些作品和80年代的作品比较起来,仍然保持着传统龙泉青瓷的工艺和技术,但有些探索性的技术与工艺试验,如绞胎技术、弟窑混合工艺、点缀纹片等,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3年创作《五管瓶》
2006年创作《大粉盒》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当中,我的工作环境改变了,经济上也比较稳定了,我潜心创作的心态就更好了,出了几件比较满意的作品,也值得说说的。2000年我的一件《哥弟窑混合三环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02年我的《灰釉牡丹碗》被北京大学塞特勒博物馆收藏。那年年底,我对古代的“五管瓶”感兴趣,就制作了一件《仿宋青瓷五管瓶》。我曾经翻阅过青瓷史,五管瓶是龙泉龙泉青瓷中一种精美而有名的器型,它最早的原型是一种叫做“五孔罐”的谷仓,在西晋时是作为冥器随葬的器物。我在做五管瓶时想在仿宋朝五管瓶的同时,试图在釉色和造型上进行新的探索,形成新的技艺,并超过古人。我知道,制作青瓷的材料、釉料、烧制、形制、品质,都取自自然界,原料取自土,烧火取自木,温度取自火,制作取自水,品质取自金,可谓是融金、木、水、火、土于一身。五管瓶做出来,要有这些内涵。所以,我在釉色、材质、造型、烧制和其它工艺中,尽量发掘其中的古典意蕴,塑造高雅、雍容之态,追求纯情、骨感之美。我这件五管瓶烧出来后,虽是仿古之作,可工艺水准却超过了“古玩”。还有一件是《哥弟窑混合吉祥如意瓶》。这是一件近一米高的大型青瓷作品,制作于2003年。我没有像过去一样,把瓶体造型设计成圆形,而是将瓶体设计成两个平面,两边用齿状的如意纹组合。我在素烧前运用雕、镂、刻等手法,进行 细致的装饰。在上釉工艺中,我以哥弟窑混合施釉技法上釉,然后再用高温烧成。这件作品烧出来后,很成功。开片浑朴自然,釉色晶莹秀润,哥弟窑混合技术非常自然,有取自天工之美的感觉。后来我又做了一件类似的作品,放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中陈列。2004年,我做的《灰釉水波纹碗》在参加第四届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后,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2005年,我制作一件《刻花大粉盒》,这是一件我爱不释手的作品。这件作品,虽然仿造了南宋古青瓷器皿的样式,但我在造型和纹饰上还是进行了有意识的创新。这还不算是最满意的,最满意的是“粉盒”的上下两部分之间的间隙,可谓是天衣无缝和滴水不漏。为什么呢?我将“粉盒”上下两部分的子母口的间隙注上水后,它可以自由旋转,而水却不溢出。你要打开盖子,需要用刀片撬开。这种效果是很难达到的,中间要经过拉坯、装饰、上釉、烧制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不会有这种效果。许多陶瓷专家都非常惊叹“粉盒”上下两个盖子之间的严密与精密。2006年,这件作品在景德镇展出时,有位陶瓷收藏家向我出80万元,我都没有舍得出手,要知道这是我技术工艺的最高水平,非一日之功。2006年,我参加中国陶瓷艺术展的《群猴挂盘》和《灰釉水波碗》两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