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 苏州博物馆藏
馆藏明代广窑褐彩魁星像,高23厘米,宽12厘米。胎质坚致,色白微灰,通体施釉,但不到底,釉为乳浊釉,聚厚处呈乳白色,薄处呈透明色,在人物的发髻、眉毛、眼睛、项圈、手镯、脚镯、衣褶边缘及帛带处着褐彩。魁星头束左右髻,大耳,浓眉,凸眼,颈带项圈,手脚带镯,裸身,凸肚,肩搭披帛,腰系短绔,头向右侧,身向右倾。左手拿方斗,右手持毛笔,放于口中,作润笔之状,左裸腿向内,前脚上翘,脚心向上支托方斗,右裸脚向下,踩于水草、江石之上。魁星左旁塑有一个裸身小鬼,身系短绔,左腿下跪,右腿支撑,并用头、手支托起魁星右脚背。整个塑像形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鬼举足而起其斗”之魁星状。
“魁星”又称“文曲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的形象,在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有精致的分析。他说,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广窑遗址因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故亦称“石湾窑”。盛烧于明、清两代。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胎质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釉厚之处或作靛蓝,釉薄之处或作灰蓝,无釉处所呈之色或如黄酱,或如麻酱。大致仿钧而无红斑与蟹爪纹,则与钧异也。”
苏州自南宋以降,逐渐成为东南首邑,财赋甲区,发达的社会经济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商贾贵胄来此定居。经过风雅文人的推崇,逐利商人的贩卖,遂使得“江南收藏甲天下”。苏州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开始于解放初期,当时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就藉地利之便收集了大量瓷器珍品。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正式成立。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目前瓷器类藏品等级品已达1000余件(组),颇具规模,其间不乏精品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