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博物馆藏北魏陶塑欣赏
北魏陶塑是这一历史阶段艺术的代表,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陶塑艺术的崭新面貌。尤其是受佛教的影响,在全国各地先后凿窟造龛,使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这样也促使陶塑艺术迈向一个新的境地。陶塑匠人的塑造技法得到进一步提高,题材和类别渐趋多样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
这一方面表现在陶塑作品从拙质古朴走向精致俊雅。从出土的北魏陶俑来看,已从西晋及北朝早期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从人物的面相刻画来看,代之两晋的面相宽方、呆滞古拙而起的,是北魏的小颐秀颈、眉目开朗,体态修长的“秀骨清相”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民族特征的刻画更为注重。为追求这种修长典雅的风姿,不惜改变原来的人体比例,把身躯拉长,形成了清俊,颀长、面带微笑,衣纹呈垂直状,“曹衣出水”般的线条画。
另一方面,出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北朝的陶塑动物,多重视牛、马、骆驼等负载牲畜。驮粮财的动物则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题材,其形象更为写实,装饰更为华丽。牛的造型一脱西晋的拙厚敦重,而变得仰首耸肩,尖角长而高耸,颈肉下垂,身披缨络革带,带子交接处饰以圆泡,雄健而华美。鞍马、驮粮物的马和驴,姿态各不相同,辔铃、缨络、鞍桥、障泥等马具饰物完备,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天造伊阙,禹开龙门。文明光炽,精神恒长。九皋瑞鸟声远,陆浑清漪泱泱。两山一水,神秀钟于斯地。天人合一,成就大块文章。更佛法东传,植根于洛阳! 龙门石窟,十万造像,万丈佛光。曹衣出水,魏晋风尚,吴带当风,笑靥永恒。及于宋元明清,薪火不泯,当今之世,和光同尘,有识之士,尽心力,展才华,再造精神空间,龙门博物馆应运而生。圆融无碍,圆满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