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双龙戏珠纹瓶 清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清 康熙 高18.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10.1厘米
器因其形似摇铃故称为“摇铃尊”。直口,卷唇,长直颈,斜肩,长直腹,平底,卧足。器青花装饰两组夔凤纹,高冠尖喙,喙衔一环,长目曲颈,双翅展开,身上的羽毛曲卷如云。外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官窑以工精质美而取胜,康熙五十四年,江西按察使刘廷玑《在园杂志》记:“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摇铃尊是康熙时期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别致,胎釉细腻,青花纯正鲜丽,纹饰简洁明快,是康熙官窑青花器中的精品。除青花器外,尚有釉里红等品种。
蓝釉刻云龙纹盘 清 顺治 高4.3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15.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心和外壁刻云龙纹,外壁近足处刻变体莲瓣纹,器施蓝釉,外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窑业一度处于萧条状态,直到顺冶八年,景德镇御窑厂瓷器才恢复生产。文献记载,顺冶八年(1651)清室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沿袭明末的“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制度,御窑厂产量不大。顺治官窑瓷有青花、酱釉、茄皮紫釉、蓝釉等品种,器物造型有炉、盘,传世品少见。北京雍和宫藏有顺治八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此器铭有顺治年款的官窑器,是明末清初瓷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乾隆仿汝窑双系鱼篓尊 清 高11.2、口径11.5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器呈撇口,束颈,阔肩,扁腹,底为三乳足。肩部有对称双系,腹下部有一周凸起的乳钉装饰。通体施仿汝粉青色釉,釉面有小开片纹。底部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又称“花囊”,造型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面凝厚莹润,光亮平净,代表了清代乾隆时期官窑制作水平。
乾隆粉彩百花纹委角花盆 清 高13.7、口径23.5、足径15.7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
器呈方形花口,委角,弧壁,四足。器内壁及底部施豆绿釉,口沿及外壁施粉彩百花纹,上绘有菊花、牡丹、海棠、牵牛花、月季、玫瑰等各色花卉,也称百花锦或百花不露地。底部有两孔,并书有礬红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粉彩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烧时温度较五彩低,色彩比五彩柔和,因此又称“软彩”。粉彩用渲染手法彩绘纹饰,画面上表现出正、倒、仰、俯、翻、转的变化,因而立体感强,此器造型规整,纹饰精致,绘画细腻,色彩柔和清丽,代表了清代乾隆时期粉彩的工艺水平。
乾隆炉钧釉灯笼尊 清 高23.8、口径7.6、底径8.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器呈侈口,束颈,溜肩,直腹,圈足。腹部饰对称双耳。口内、外壁及器底施炉钧釉。底部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时期,是两次入窑烧成的低温釉,釉色仿钧,雍正时期釉面呈红、蓝、紫、绿、月白等色,组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乾隆时期炉钧釉制品,初其釉面仍有雍正时期釉面特征,以后釉面逐渐呈蓝、绿、月白各色条纹和垂流状小片斑。此器造型端庄,釉质凝厚,流动感强,蓝、绿等色相互交融,形成垂流条纹,甚为精美,为乾隆炉钧釉之代表作。
乾隆粉彩菊花纹灯笼尊 清 高41.3、口径11.5、足径13.2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赠
清代官窑瓷器。侈口,束颈,溜肩,直腹,圈足。造型呈直桶形,因形似灯笼,又名灯笼尊。器内壁施豆绿釉,外壁为白地粉彩,口沿描金彩,口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绘各色菊花及山石纹,并有乾隆御题诗:“看到东篱觉有神,风流画史更诗人,素华独殿群芳后,个里原藏万卉春。”底施豆绿釉,书礬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粉彩为釉上彩,康熙晚期,利用进口彩料创烧了粉彩,其特点是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色调显得柔和淡雅。乾隆粉彩纹饰繁缛,色彩较浓艳。该器型在乾隆时较为流行,常见品种除粉彩外,还有青花、釉里红和炉钧釉等。此器制作工整,纹饰细腻,色泽雅淡,为乾隆粉彩瓷之佳作。
雍正粉彩过枝桃纹盘 清 高3.4、口径17、足径1O.8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弧壁,浅腹广底,圈足。器表施白釉,盘外壁粉彩绘桃枝并折向盘内,枝茎上绘八个硕桃,盘内也饰有蝙蝠纹。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这种从器外延伸至器内的画面,称为过枝画,有过墙龙,过墙凤,过墙花卉纹等。过枝图案兴起于清代雍正朝,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盘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八个硕桃取“八仙祝寿”之意,“蝠”与“福”谐音,寓有“洪福齐天”之意。雍正朝绘八桃纹,乾隆时期则常绘九桃纹,故有“雍八乾九”之说。粉彩始于清代康熙朝,雍正时期画笔更趋精细纤柔,在洁白的胎釉上作画,风格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画法,构图疏密有致,釉彩浓淡相间。此盘制作规整,胎白质细。绘制精工,纹饰精美,图案新颖别致,为雍正官窑粉彩器中的精品。
雍正粉彩仕女戏婴纹盘 清 高2.6、口径16.6、足径12.7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敞口,直壁,平底,圈足。内心粉彩绘仕女戏婴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粉彩是清代著名的彩瓷品种,由于在彩料中掺入了“玻璃白”,其成份是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烧成后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且色调柔和,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始烧于清康熙时期,雍正朝发展到巅峰,此盘为雍正粉彩的代表作。造型规整,构图疏朗,笔着秀雅,所绘人物生动,其状颇现闲情逸趣,施彩明艳,艺术风格独特。
雍正粉彩花蝶纹盘 清 高3.7、口径18.6、足径12.2厘米 1965年董纯才先生 捐赠
敛口,弧壁,浅腹平底,圈足。器内心粉彩绘有山石、花卉和飞蝶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日趋成熟,其后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釉上彩的主流。所绘花鸟鱼虫逼真生动,有中国画的渲染法和没骨法的效果,其精者达到了“花有毛”的程度。此盘胎薄体轻,胎质洁白,釉质莹润,施彩艳丽,构图清新雅致,画面疏朗,有清院画之作风,为雍正粉彩器的上乘之作。
雍正蓝地黄龙戏珠纹碗 清 高6.3、口径13.9、足径5.9厘米 1960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和内心饰以蓝地黄龙戏珠纹,胫部饰三层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青花是釉下彩绘瓷,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各时期的青花瓷艺术风格不同,各领风骚。雍正朝的青花瓷工艺精湛,以典雅秀美的器形、洁白莹润的瓷质、稳定鲜艳的色调而闻名天下。蓝地黄釉为青花瓷的品种之一,始烧于明代,其制作工艺是先烧制青花,后上黄釉,低温烘烤而成。此碗造型规整,胎白质细,纹饰绘制精工,青花色泽淡雅,黄釉艳丽,色彩对比强烈,极富艺术感染力。
雍正粉青釉瓶 清 高25.8、口径4.5、足径11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溜肩,直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繁荣鼎盛时期,瓷器以精细典雅而著称于世,尤以颜色釉为最,品种丰富,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中记有五十七种釉彩,烧造之精,无与伦比,以浅淡素雅的粉青釉、东青釉为最佳。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经元、明时期的发展,到清代雍正朝发展到顶点。此瓶为雍正粉青釉瓷的代表作,形体优美,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纯净无暇,展现出雍正时期瓷器制作素朴古雅的艺术风格。
陈鸿寿紫砂壶 清 通高14.6、口沿长7.8、口沿宽5.8厘米 1965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长方形立体扁壶,壶盖、壶嘴和壶柄截面均呈方形。壶的一侧镌阴文行书三行:“仙露明珠之朗润,松风水月之清华。曼生",另一侧有阳文篆书一行:“员寿于秋’’。壶底有一“阿曼陀室”篆书方印。曼生为清嘉庆年间著名篆刻家和书画家陈鸿寿之号,曾设计紫砂壶样十八式,由当时制陶名家杨彭年为之制器,经其刻诗词书画,并加“阿曼陀室"方印。此类两人合作之壶在当时十分风行,被称作“曼生壶”。
嘉庆粉彩番莲福寿纹渣斗 清 高8.7、口径7.8、足径5厘米
器呈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内壁施豆绿色釉,外壁为草绿地粉彩。口部饰如意纹,颈 部饰折枝番莲及寿字纹,腹部饰八宝纹、蝙蝠纹、桃实纹及花卉纹,腹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底部 施豆绿色釉,书礬红“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造型古朴规整,为色地粉彩,色彩浓艳,花纹繁缛,纹饰流畅。造型及纹饰均有乾隆遗风,为嘉庆粉彩的代表作。
雍正仿钧窑变鱼口尊 清 高19.7、口径13.5、足径9.5厘米 1956年周庆岐先生 捐赠
唇口,束颈,长腹,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器身施仿钧窑变釉,外底施酱釉,并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窑变釉为宋代钧窑所创烧,釉料中有多种呈色剂,如铁、铜、锰、钴等,经高温窑火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出现鲜艳夺目的釉色,如红、紫、蓝等色交错在一起,绚丽多姿,妙趣横生。窑变釉开创了我国釉彩装饰的新途径,宋以后均有仿制。清代雍正朝也仿古烧制窑变釉,据清代《皇档》记载,雍正十三年,新得窑变。此尊造型端庄隽秀,釉质艳丽亮泽,色彩斑斓,为雍正仿钧窑的代表作。
白地五彩云龙纹盘 清 高1.5、口径10.8厘米 1965年董纯才先生 捐赠
敞口、浅腹、平底。白釉为地,盘心红龙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龙的整体用矶红绘成,矶红以 青矶为原料,经锻烧漂洗后,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低温红釉,色泽稍暗,成红色。五爪盘龙,张口,露牙,龙身饰细鳞纹,鬣毛曲折挺拔,神态活跃。龙的周边有黄、绿彩流云围绕,主题突出,釉色明净,胎质洁白精细,红彩呈色纯正。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