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团龙纹烛台 明 天启元年 1621年 连插高49.2厘米,烛碗口径12.4厘米,足径1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两件成对烛台中的一件。分别由上面的烛碗和中间的盘以及下部的座高三部分组成。但整体可以移动分离。
下部为平底,底部无釉。整体施白釉。釉色中闪青。青花呈色图案均具有万历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常见特征。如果没有绝对纪年,有可能会看成是万历的作品。
烛台外壁绘有青花纹饰,自上至下共10组,除了花卉,边饰,下部器座题记侧面画有团龙纹。这种青花烛台,在明代晚期景德镇中开始流行。但目前所见,书有绝对纪年的作品还较少,尤其是成对作品。
烛台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下部座高外书写的绝对纪年。内容为:“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弟子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从内容看,文中的黄舜耕为地方大户乡绅,文中的“首居”二字足以说明他的身份。“首居”二字出于《周易》,后人对此多有解释。明天启刁包《易酌》说得通俗形象,“六爻自下而上,下为足,上为首居”,显然首居在当时是最有身份地位的人了。
当时定烧的瓷器,有香炉花瓶烛台一副,按明朝的习惯,应该是“五供”一套,即香炉一尊,花瓶一对,烛台一对。与这对作品完全相同的器物,现在国外还有一件花瓶保存。这种“五供”应是供器中的最高规格。当时在明朝,还有用香炉一尊,和烛台一对一套作为供器的。这种情况,在明清版画中屡屡出现。
定烧这套瓷器黄舜耕,很可能是晚明时期徽商那一圈子里的人物。当时,许多有纪年题记的景德镇瓷器来自于安徽,山西等地。这与明代晚期商人资本的活动有很大关系。尤其徽商最有名,具许承尧《歙县志》记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如江村之江。。。。潭渡之黄。”潭渡黄为当地大族,黄舜耕题记中的“潭滨礼堂”,当与潭渡有一定关系。
青花题记海水龙纹炉 明 崇祯二年(己已)1629年 口径26.5厘米,足径 22.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直身,口沿一圈凸出。平底,底部无釉。从器外可见凸起的兽面三足,但几乎与底部平出。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
器身主题画海水龙纹。
正面有题记:”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 左侧题记:关圣帝君御前供奉。
明晚期时期的怀庆府就是现在的沁阳县,这一地区的庙宇在明代后期较为有名,香火十分旺盛。而当地定烧的瓷供器传世较多,与此炉一样,万历天启烧造的香炉,也有供奉关王庙的,现流散于国外。
据日本《陶器全集》卷15刊出的两件,一件为万历三十九年青花题记云龙纹三足炉,腹部写:大明国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关王帝……
另一件是天启四年青花题记云龙纹三足炉,器身写:关王老爷案前。河南怀庆府河内县……
足见这一带地区在晚明时期,确有不少人在景德镇定烧过供器。
青花题记十八罗汉笔筒 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 高19.2厘米,口径20.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与一般的崇祯青花笔筒一样,作品平沿直身。平底内凹。底部无釉,有细密的旋纹。内外白釉,釉色闪青。器外部和近足处有如意云纹和水波暗刻花纹。器外满绘青花人物图。题材为十八罗汉渡海的故事。
以淡青料画出波浪纹作为整个画面的衬饰,使画面上所有人物置身于滔滔波浪中。有着不同衣着打扮的十八罗汉分别乘坐麒麟,海兽,龙,牛,鱼,蟹,虾渡于茫茫大海。另有一人手执朝笏,似为海神或土地神,身边还有二小鬼手捧珊瑚和莲花盘,一起恭送罗汉过海。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经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的塑像。据唐《法住记》载,佛陀涅磐时,曾令十六个大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做众生福田,故寺庙常雕塑罗汉象,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或达摩多罗尊者和布袋和尚。
笔筒两侧均有题记,一侧为古诗,经查考,为汉代仲长统《乐志诗》,其文为:飞鸟遗迹,蝉退亡壳。垂露成帏,张霄成帏。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另一侧题记:癸未夏日……后有看似“竹”“景”的方形款。竹,景似乎是人名或字号。在明末青花瓷器中,落“竹”,“景”名款的作品不少。
白釉镂雕上元侍饮诗碗一对 明 崇祯 高4.9公分,口径8.5公分,足径3.3公分 上海博物馆藏
碗撇口,弧腹,圈足。碗通体施白釉,釉层肥厚滋润,外口沿处一圈无釉涩胎。碗的下腹部近圈足部位,在白釉上再用白釉料绘画缠枝菊花,花纹隐隐凸起。
腹部的主题文饰,采用了透雕工艺,以多重组合的钱纹为底,在钱纹中间采用了透雕技法刻有苏东坡诗一首。由于篇幅的关系,每一句被分成了四字或三字一行,从右向左展开,其诗为: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作《上元侍饮》诗三首中的一首。
诗中的“建章宫”在汉长安城以外,未央宫以西,原为汉武帝时所建宫殿。
青花博古纹盖罐 明 崇祯 1628-1644 高 27.5厘米,口径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罐直口,溜肩,长弧腹。盖子口,盖面隆起较多。整个器形浑圆而饱满。罐的胎质紧密,胎体厚重。罐内保留较宽的拉胚痕迹。在制作时,只对器外修胚,器内不修坯。罐的口沿,足端和盖子口部无釉。通体白釉,釉层较肥厚,器内的釉层明显薄于器外。
盖罐的主题纹饰是博古纹图案。盖面绘四件器物,带有冰裂纹开片的梅瓶,绘折枝西番莲纹的方瓶,放于矮几上的立耳三足炉和一把带盖的茶壶。罐身采用了通景式构图,仿佛在某个园林一角。在一矮石几上放着插有书画卷轴的蓝地白花花觚;立耳束腰三足炉内堆满山石,作为假山盆景;长颈瓶则插着珊瑚;一把瓜棱执壶则放在边上。石几上还有一小盏,石几的右侧放着兽耳尊,饰蓝地白花的梅瓶,饰冰梅开片的三足炉。三件器皿中分别插着荷花,牡丹花和小草。在这三件器物旁边,是插着荷花的长颈瓶,装饰成梅干形状的执壶和敞口尊,敞口尊内有山石,竹枝和菊花。它们的右侧是插有牡丹花的敞口瓶和斗笠碗。
博古图案是将古文物的外形及纹饰作为瓷器装饰内容。是明末清初较为流行的装饰题材。博古图的名称来源于《宣和博古图》,此书由宋徽宗赦撰。
该盖罐装饰的博古纹饰与常见的略有不同,将文人所喜爱的牡丹,荷花,竹,梅等花卉树木结合在一起描绘,那些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植物以及空中轻舞的蝴蝶,使得原本表现器物的静态场景,变得有生命和活力。
这种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也正是中国文人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青花罗汉尊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20.8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1.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器敞口,腹部略鼓,下有圈足。外口下和近足处均有暗花缠枝花卉纹一周。器形与笔筒接近,但整体有区别。整体为一器形变化后的尊。
器外青花画面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六童子。或拉念珠,或爬上他肩头挠耳,或拉他衣服。另外一只鞋被穿走了,禅杖也被抗走了。面对这帮淘气的小顽童,和尚不气不恼,依然乐呵呵。这是布袋和尚的本色和可爱之处。
据文献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名契此,号长汀子。传说常以仗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端坐岳林寺磐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文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
长期以来,有关布袋的绘画作品时有发现,明末和以后清代景德镇瓷器上,这样的题材屡见。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21.1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平口直身,平底。筒身比一般同时期的和清初笔筒为高。中部稍收敛,有束腰。这种形体的笔筒在以后很少出现,是明末的典型风格。底心微内凹。口沿端部一圈无釉。内口沿一周下凹。器外口一圈有暗刻回纹。
青花人物主题为文人休闲图。竹林树阴边,四雅士围着石桌。一童子身背画卷随伺,一童子烧火煮茶。热气腾腾的开水从壶嘴中冲出,水蒸气直冲云霄,在旷野中徐徐飘扬。
在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上常会出现这种表现风格。除了水汽,连梦中的景象也会有类似水汽的画面来表达。这是以当时的国画和版画题材为蓝本。
品茗香茶,观画读书,吟诗对弈,高谈阔论,是古代文人休闲的活动之一。从古代到近代,代代不息。因此非常难考证画面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明晚文人阶层超自然的精神生活境界。整个画面山水相连,云雾弥漫,图景十分写实,用笔细腻流畅。
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6.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直身,平底 青花山水人物展现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墙外,两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手致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讨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急干戈,可谓孝乎?以臣轼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而死,作歌……”后有许多人颂扬伯夷,叔齐的人品,视为忠烈之士。
此题材在明末景德镇瓷器中较多出现。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19.9厘米,足径1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平口直身,平底,底心微内凹。口沿端部一周无釉。内口沿一周下凹。底部露胎,有密集旋纹一周。底心一圈有釉。内外施白釉,釉色微闪青。器内中部有明显接痕。外口沿刻有暗花边饰一周。近足处有暗划线两道。外壁绘有青花山水人物图。图中三文人,正围着一口大缸。其中年长者执一瓢。从神态看,似在品尝酒味。右侧柳树下有童子二人,一背书,一托方盘伺候。一头梅花鹿悠闲自得。作品画面山水交融,空旷灵秀,云雾缭绕,景致幽雅,是中国传统所绘的理想的文人消闲景致。
这种以文人为描绘对象,面对大自然,畅饮美酒,品尝香茗,吟诗作联或观画的消闲题材,在晚明至清初中国画和瓷器等艺术品上十分流行。但绝大多数描绘的饮酒情景是觚角交错,举杯畅饮,尤其象唐代诗人李白和饮中八仙等普遍入画。与此图较为接近的饮酒场面的版画也不少。比较有名的题材如明万历刊刻的《酣酣斋酒牌》就描绘了许多。明末瓷器上出现这样的题材,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实际上,处于风雨摇摆的明朝末期,许多文人知识分子往往采用玩世不恭或不问政治,对酒当歌,置身于山水之间的方式,来逃避矛盾重重的现实社会。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17.2里面,口径10.4厘米,足径10.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笔筒细长,直身,平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刀痕。内外器白中闪青的釉色,器外上下花朵纹,水波纹暗花边饰,均显示出明确的崇祯产品特征。
笔筒内外壁青花完全是崇祯风格。山水人物图的传统特点十分明确。画面有带朝冠穿朝服的官员两人。这种官服完全是明朝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正面官员的身后,还有一名持节的随从。这种节,一般是代表朝廷出使才使用。所以该画面反映的可能是某个朝廷使节出访的历史故事。比如汉代著名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最具有标志性的是苏武节。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16.6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8.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直身,平底内凹。底露胎,有旋纹一圈。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闪青。外口下和近足处有暗花边饰,分别为缠枝花卉纹和水波纹。
器外青花画面为山水人物图。主题为一仕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山水交融,喜鹊停枝,双雁南飞。画面山水和人物都有明末清初青花的典型特点。
仕女起舞的题材,在明清中国画,版画中有不少实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貂禅就有这样单独在月下表演舞蹈的画面。这段内容描绘的是晚间之事,画有明月和北斗七星,因此画面仕女可能是貂禅。
青花题记博古图瓶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 高46.7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13.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口微外敞,束颈,直身。小部稍小。平底无釉,微内凹。有直条刮划痕。内外施白釉,颈口,近足处均有暗刻线二条。
器外绘青花,口下为蕉叶纹。器身绘博古纹。一侧花瓶采用印花技术印出瓶体,(这句没看明白),上面的菊花用青花绘出,这种工艺在明朝瓷器中很少使用。器身一侧隶篆诗句:竹摇轻影挂幽帘,两两时禽噪夕阳。“庚辰春月写于可竹居”后有青花印章“竹”,“景”。
经查考,这两句诗为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七绝《清画》中的前两句,后面还有两句: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朱淑真的诗一直较有名气,在《宋元诗会》,《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中有刊载。因此明末瓷器上出现这样的诗句毫不奇怪,配于博古图上,确实相得益彰。
清画瑞兽图 明 崇祯 1628-1644 高16.1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圆唇口外翻,鼓腹,直圈足。足外端中部以下及足内底无釉。口沿一周有薄釉。釉略呈米黄色。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
器外画青花。画面为庭院芭蕉瑞兽飞禽图。宽大的芭蕉树侧有瑞兽两头,凤凰一只。按照通常的说法,两头瑞兽中一为麒麟,另一头与獬豸(XIEZHI)相似。但据文献记载,麒与麟最初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麒雄麟雌,到了清初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种动物。
在此炉上,躯体较大,威武雄健,呈侧卧状,头部画成披头散发的龙头,身体布满鱼鳞的为麒。另一头有双角的为麟。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麟,牦麒也。
此画面麒麟与凤凰共存,在史料中也有说法。据《礼记。礼运》记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木取。由此可见,该画不是景德镇工匠随心所欲画出来的,而是根据古代文献创作的。实际上,明末和许多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图案的创作有其构思设计蓝本,依据多是古代的文献和图画。
从炉的造型看,与通常所见明末清初许多青花炉的造型没有多大区别。但它的区别是比一般作品略高一些,这种体量大的香炉应是明代烧造的为多。
青花山水人物图缸 明 崇祯 168-1644年 高16.6厘米,口径21.1厘米,足径10.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平沿无釉,沿中心下凹。有旋纹。平底内凹,底心凹下较深。底外沿内削,底有旋纹。器外口沿下内收。
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衬下,一名农夫手牵一头水牛,面对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捧物的三名侍从。此图主题,看上去与馆藏另一件直筒瓶所画朝廷招能人出山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瓷缸在古代瓷器中占较大比例。尤其在宋元民窑中更多见。但明代景德镇瓷器中出现不多,尤其官窑更少。只有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朝氰化中有云龙纹大缸,中小型缸较为少见。不过,明晚期尤其是万历以后,景德镇名窑陆续出现如这件大小的器物,且有青花,五彩,还有孔雀绿地青花等品种。通常都是平沿,平底内凹。底有密集旋纹。
青花山水人物图瓶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26.2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7.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种瓶过去叫“象腿瓶”和“筒瓶” 。
此瓶口微外撇,束颈,坦肩,直身,平底。底心内凹无釉。
器内肩以下无釉。器外施白釉,釉色微闪青。器外肩部和近足处暗花边饰为花叶纹和水波纹。画面的青花人物图上,山侧水边有人物四名,其中一人为官员,身边有侍卫二人执依仗用兵器站立。官员手捧卷,恭对迎面站立双手作楫者,后者身后还有一头水牛。此人的模样是农夫。从画面看,似为朝廷官员奉皇命宣召有才能的人如朝为官。
在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崇尚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是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虽然历史上绝大多数有这种向往的人无法如愿,但还是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之人。这种成功之人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少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一是曾登朝堂,因事被贬的有作为的文臣武将。
青花题记山水竹石图瓶 明 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 高47.3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13.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敞口,长颈,长圆腹,外撇高足圈。器内有釉,足内无釉。器外施白釉,器外及高足均画青花。
瓶颈腹部各有一组青花画面。上面为竹石花卉图。腹部主题画面为开光山水和诗句题记。 正背两面圆形开光,开光内各绘山水一幅。一侧为诗句:独坐幽篁里,谈情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后题:庚辰春日述唐人诗——绝于可竹居。此五言绝句是唐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可竹居应为晚明堂名。在同时期不少相似青花瓷器上有此堂名。
另一侧有:野树桔槔悬,孤亭夕照边。闲行看流水,随意满平田。四句 此五言绝句为明李东阳撰《怀麓堂集》一百卷中的《桔槔诗》。李东阳为明天顺8年进士。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还有一侧另题:壹片石,数株松。远看淡,近又浓。不出门庭叁五步,观尽江山千万重。引首有“山中人”长方章款。诗句后有园形“清”字和方形“供”字章款。
所题古诗,摘自唐吴融的《题观画山水障歌》,全文为:良工善得丹青理,独向茆茨画山水。底角移来方寸间,天涯写在笔锋里。日不落兮月长生,云片片兮水冷冷。经年蝴蝶不飞去,累月桃花结不成。一片石……观尽江山万万重。 吴融为唐越州人。昭宗龙纪进士。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后又任户部侍郎。
此瓶涉及古代历史上三位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彩海水龙纹盘 明 崇祯七年(甲戊)1634年 高5.6厘米,口径26.3厘米,足径16.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敞口,深圈足。足外端内敛。器内画五彩文饰两组内心为云龙纹,内壁一圈饰海水,有对称礁石松树四处。外壁绘赶珠龙两条。五彩用彩浓重,手感十分明显。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用”。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子孙为王。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瀚定烧作品。在明代许多王府用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造磁州窑瓷器。在崇祯7年五彩海水龙纹盘上,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情。因为许多王府用瓷都没有年款。
严格地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五彩彩料与明代晚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十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只是制作水平稍显粗糙。龙纹也显得苍老,似乎预示着明朝的衰弱。
青花钱塘梦故事盘 明 崇祯 1628-1644年 高6.5厘米,口径33.3厘米,底径1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形体较大。通体施透明釉,釉色泛显青白,釉层略厚显粗松。口沿部分有脱釉现象。
盘以釉下青花装饰,表现的是苏小小和司马仲才之间的爱情神奇故事。画面中有一带月洞门和回廊的卷棚顶建筑,四周古树参天,山石奇峻。前面湖泊荡漾,后有栏板围绕。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前面湖泊荡漾,后有栏板围绕。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案几上放有烛台,花插,册页和酒杯。画面右侧一青年女子正手持响板而歌。: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盘底为双圈四字“绿阴堂器”青花楷书款。
盘所描绘的是苏小小和司马才仲的离奇爱情故事。
司马仲才为北宋时期文人,曾在苏东坡的举荐下,于秦观幕为官。年轻时在洛阳曾经梦见一美人擎帏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的名妓,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后红颜薄命早卒,被葬于西泠之畔。但以后人们却常见苏小小出现在西湖边。若干年后,司马仲才前往杭州西湖苏小小墓前拜谒。当天夜晚,梦见苏小小,并与之相爱。三年之后,司马仲才死于杭州并葬于苏小小墓侧。这是一个超越了时空,地域的爱情故事,两者时间上相隔百年,在人鬼之间产生了凄美委婉的爱情,惊天地而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