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青白瓷菊瓣印花水草紋盒 一件口径6.5公分 另一件口径6.0公分 高4.5公分
一对青白瓷盒。青白瓷的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显青。两只圆盒,一只壁作菊瓣形,盖面印花水草紋;另一只壁作直棱紋,盖面印花牡丹花紋。宋代瓷盒的产量大,作坊亦趋向专业化,盒盖的纹饰设计就有一百种以上。
宋—元 安溪窑 青白瓷印花卷草纹盒 高4.8公分 口径10公分 底径7.1公分
蒸饼式圆盒,子母口相合,饼形足底部向內斜凹入。盒盖面及盒壁皆印花阳文卷草为饰,卷草鬚捲迎讓缠绕成几何式图案。胎白而松,透明釉汁成白瓷效果,积釉处微青;器里仅施半釉,口緣及底均无釉。福建盛产青白瓷及近似白瓷的器皿以外销,如閩南的安溪、德化,因产瓷土而窑业丰盛,所造纹饰工謹,且均有专制盒子的工作坊;瓷盒有大小多种形式,纹饰多为為阳文卷枝紋。这种在器面上以曲绕的线条組成卷草紋或如意云头纹,是宋、元的金銀器、漆器、瓷器上都很常見的裝飾习惯。
宋 青白瓷云纹梅瓶 高35公分 口径5.0公分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纹饰积釉处色如浅湖水,因而有「影青」之称。全器外壁刻划紧密云纹,间有大朵花紋,线条优美流畅。
南宋 青白瓷印花双凤碗 全高7.1公分 口径20.5公分 底径6.9公分 足径6.9公分
敞口碗,口緣微外撇,弧形深壁,圈足。器里印花,周壁双凤翔舞于四季花卉间,口微內侧饰回纹一周,底心折枝牡丹花卉;印模深刻,紋理清晰;外壁則光素。全器连足皆满釉,仅口沿无釉鑲銅稜釦。釉色白中微青,積釉成湖水蓝,釉光澄澈。全器薄而輕,对光而视,花纹完全反透到背面,类似半脫胎的效果。
南宋至元 青白瓷印花花卉洗 全高3.1公分 口径14.3公分 底径11.1公分
敞口,斜直淺壁小洗,平底。全器滿釉,仅口緣露胎。器里印花,底部一折枝牡丹,周壁八瓣花式框格,內分印牡丹、菊花等四季花卉各二枝,外壁朴素无纹。
宋 景德镇窑 青白瓷菊瓣盒 全高8.0公分 口径13.2公分 底径9.8公分
二十四瓣菊瓣式盒,盖、器子母口相合,皆直口、弧形器身,盖顶凹下,贴一段小枝梗;器平底,底部印有「段家合子記」的陽文行書款。胎色白,施影青釉,釉质透明,积釉处现水青色;器底与口緣均无釉。
宋 隐青碗 高7.5公分 口径19.5公分 底径5公分
碗,敞口,弧壁,圈足。全器施白釉,釉色瑩白,底緣无釉,露出洁白胎色,口緣鑲銅釦。
南宋-元 德化窑 白釉军持 高11.4公分 口径7.7公分 足径6.3公分
喇叭形撇口、长颈、扁圓腹、饼形足。上下折腹相接处以弦纹为饰、腹一侧斜出管狀細長流;腹上下各模印一周細阳紋卷草纹为饰;下腹与足相接处则模印变形蓮瓣一周。器施白釉,积釉处略現青調;外壁施釉不到底,胎白如粉,質松而轻。具福建德化窑产品的特征。同形紋的器皿在德化窑及东南亚東經常出現。軍持为梵語kundika的音譯,為佛教徒或回教徒所用的淨水瓶。南宋晚期至元代器形以敞口、长颈、扁腹、細長管狀流最為常見,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的产量最大。
元 青白瓷褐斑葫芦式持壶 高11公分 口径1.8公分 足径5.1公分
葫芦式持壶,小口、細腰葫芦式瓶身,一侧曲把拱起衔接上下身,另一侧的管狀長流從下腹部高竖起再向外曲折;饼形足,平底无釉,沾有窑渣。此种注子造形為元代所常見,有青花、青白瓷、褐斑青白瓷等裝飾。本件青花注子,器壁以青花绘饰,口緣一道回紋,上下腹各绘连枝花卉,流的壁上也绘一小枝花,笔法简率,与其他販至东南亚的小件青花器的绘法一致。外壁罩以灰青色釉。本件褐斑青白瓷注子,釉色灰青,铁褐色斑点随意点染,与韩国新安海域沉船(約1323)所见作品相似。
元 青白瓷连珠云纹蟠螭小方罐 高5.5公分 口边長2.6公分 底宽6.6公分
斜肩上貼饰两繫耳,通常作壁虎狀的小螭形。此类小方罐,经常为青白瓷器,有的推貼连珠紋的图案,有的以青花绘饰。此器饰堆貼连珠勾云纹,在器表浮塑出线条,增添抽象变化的美感。此种小罐在菲律宾发现的数量甚多,且常成群发现;印尼、越南一帶意有所見,似是供用南洋地區的特殊产品,有疑为是香料或宗教性圣水的容器。
元 青白瓷连座双耳香炉 高10.5公分 宽6.1公分 底宽6.7公分
此件连座器為鼎式香炉与鏤孔座連為一体,全形身扁。炉、瓶等供器,原需有底座扥高供奉,而將炉或瓶连着座子一起塑形燒造,正是元代所盛行的一种造形。短颈、圓腹、圈底,三圓錐狀短足;肩腹间貼附寬帶形曲耳;炉下方为方形座,具如意形足;座底无釉,沾有窑渣。全器虽小,但炉腹仍是有明显上下分段模制的接痕,座底則有左右模接痕,底座則有左右模接痕,是元瓷常見的成型技術。器身模印纤细的卷草紋;胎白,釉色浅青如湖水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