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由1656块玻璃片组成的“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经走过256周年,藏有各国珍品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2万多件。
公元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 斯隆爵士去世,享年94岁。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从开放日计起,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50余年。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物证就静静地待在33号展厅,其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最大面积的展厅平起平坐;它不以惯常的分类方法展出,而是按年代排列,让各国观众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给好学者以提示,给好奇者以学养。
【粉彩花鸟扁壶】 清雍正 高29.3厘米
这件扁壶以温和的粉彩、写实的画法,注重表现花卉的颜色盈泽和阴阳向背以及飞鸟羽翎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整幅画面有点儿像苏州评弹,浅吟低唱,余音绕梁,非常优美;并以花枝上的两只白头翁,表达了“白头富贵”的美好愿望。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后诞生的一个主要品种,它的出现打破了数百年以来青花的霸主地位。
【黄地青花四果石榴花盘】 明宣德 高5.5厘米 口径29.5厘米
中央为缠枝石榴花,四周分别为柿子、桃子、荔枝及樱桃四种果实的花枝。宣德在位的十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达数百万件,产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大英博物馆2009年5月开辟95号馆,轮流展出裴西瓦乐•大维德先生收藏的1700多件高品质中国陶瓷。这些藏品个个精美绝伦,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史,被公认为除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之外的季军收藏。
喜欢中国陶瓷收藏的人不应该不知道大维德基金会。裴西瓦乐• 大维德先生在18岁就开始了中国陶瓷探索之旅。他对中国陶瓷一往情深,倾注了毕生精力与财力。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大维德先生共收藏了1700多件优质的中国陶瓷,平均每周超过一件。1950年,大维德先生将这批陶瓷捐赠给伦敦大学。两年之后,伦敦大学为此成立了大学博物馆,开放给学生、学者以及民众参观。这批高品质的中国陶瓷,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史,被公认为除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之外的季军收藏。比如汝瓷,全世界总共收藏67件,台北故宫23件,北京故宫17件,大维德基金会竟有11件。
大维德先生热衷于收藏,他以狂热的心境收藏中国陶瓷,著名的藏品有:元至正十一年款龙纹大瓶;宋汝窑三足奁;宋耀州窑刻花大盒;宋定窑刻花大梅瓶;宋红斑长颈瓶;宋官窑侈口瓶;元青花釉里红大罐;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明成化鸡缸杯;清雍正粉彩花鸟扁壶;清乾隆珐琅彩芦雁执壶等等;大维德先生的收藏个个精美绝伦,走进大英博物馆为其新开辟的95号馆,就感到琳琅满目,明星荟萃,大有拥挤之感。
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瓷器最有名的莫过于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龙纹大瓶了。这大瓶的名气在青花瓷中可以说天下第一,什么原因支撑这个说法呢?首先是它有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一丝不苟,说得清清楚楚。全文如下:“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这段文字以青花书写于瓷器之上,不可更改且信息量大,地点、人物、事由、目的、时间,所有有价值的要素齐全,不疏漏一点。加之内容丰富,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件元青花大瓶作为标准器当为魁首。实际上,当年美国人波普博士就是以此为标准,研究出元青花的,距今也就半个世纪。换言之,没有这对大瓶,元青花之谜揭开还会推迟若干年。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元至正十一年 高63.6厘米
这对龙纹大瓶几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对大瓶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当为魁首。如仔细观察大瓶的象耳下沿、瓶肩处,则均能发现无釉点,显然是环的衔接处,但环的大小、形状等均无从考证。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耳饰算一层),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画),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元青花的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的绘制方法,都以此瓶为准。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可见此瓶的影响力。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官窑尤其是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主要以收敛、温厚、宁静、含蓄等素色瓷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五大名窑在表现方式上大体相同,却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表达了宋代的宫廷审美,代表的是官方和贵族的利益。
【官窑侈口瓶,左】 浙江省杭州市,高18厘米,口径8.5厘米。
【钧窑红斑长颈瓶,右】 河南省禹县,高29厘米。
【汝窑青釉三足奁,下】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高15.3厘米,口径24.8厘米。
【定窑刻花大梅瓶】 河北省曲阳县,高36.5厘米
宋代的陶瓷,从官窑到民窑,整体上是一个非常丰满的体系,品种齐全,出现了所有的装饰手法,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刚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其中北方青瓷耀州窑和南方青瓷龙泉窑因相似常被人错误判断。过去北方人看到龙泉窑称其为“南耀州”,而南方人则称呼耀州窑为“北龙泉”。
【龙泉青釉有盖执壶】 浙江省龙泉地区,高21.1厘米
【耀州窑刻花大盒】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高9厘米 口径17.1厘米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高3.8厘米 口径8.3厘米
斗彩是彩瓷的一种,即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轮廓内填上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瓷器中斗彩价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鸡缸杯最为珍贵。“鸡”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着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画在瓷器上的仅成化一朝。
【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罐】 元代 高33厘米 口径29.5厘米
釉里红是中国陶瓷中一个非常罕见的品种,烧造难度极大,而青花釉里红则是红色与青花相结合衍生的独特产品。这件大罐顶部以牡丹、莲、菊和梅表现春夏秋冬,中部四面则以镂雕方式展现立体的红花蓝叶纹饰。
【磁州窑白地黑彩熊纹枕】 北宋 高24.7厘米
色彩强烈的白地黑花是最典型的磁州窑瓷器,而率真、粗犷、自由、没有约束则是它最主要的特征。磁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窑口,化妆土的使用是其对陶瓷工艺的巨大贡献,历史上磁州窑大量出口,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间断。
磁州窑马戏枕上画了一只憨态可掬的狗熊,躯体前倾,前爪持一棍状物,用途不明,脖下系一粗绳,拴在一矮木桩上。工匠没去描绘马戏表演时场景,而是抓住狗熊幕后休息的瞬间,以一斑可见全豹的手法,反映了宋代百姓丰富的生活。马戏至少汉代就非常流行,“戏弄蒲(仆)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汉桓宽《盐铁论》)到了唐代,马戏中有关马的表演成为专门技巧,称之马伎,多是游牧民族带给我们的。《新唐书•回鹘传》载:“乐有笛、鼓、笙、觱篥、铃;戏有弄驼、狮子、马伎、绳伎。”
入宋,马戏内容越发庞杂,耍熊且为其中一种。因熊其动作类人,前爪伸出,后足直立,模仿人近似,故深受百姓喜爱。中国文化中视其憨为忠厚,成语中有“憨态可掬”一词,多为赞美。所以熊之憨态就成为了深受百姓喜爱的形象。熊枕诞生,一表明宋代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二反映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仅画一小景,就反映了大千社会。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明宣德 高62厘米
景泰蓝是中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因景泰蓝需要用紫铜作坯,而铜在明代仍是钱币的用材,故明代以前少有用铜如此之多、体积如此之大的景泰蓝制品。
景泰蓝是个民间俗称,学名叫掐丝珐琅。其实,学名只在学术界写文章用,民间及口语亦称景泰蓝。按明朝宣德炉、成化杯、万历柜之称谓,景泰蓝也应诞生在景泰年间,但恰恰与众不同,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诞生,早在元朝已引进中国,不过是在景泰年间得景泰皇帝青睐而名声鹊起。
明代以前的景泰蓝少有体积能与此罐抗衡的。由于铜在明代仍是钱币的用材,用如此之多的铜制作景泰蓝显然价格不菲。在大英博物馆,这只大罐陈设位置如此之低令我诧异,问其原因,专家告知此罐太重,放在高处恐不安全。面对心驰神往的宣德景泰蓝大罐,我单腿下跪,与之合影,了却久远的心愿。
此宣德大罐用彩强烈,尤其使用了景泰蓝罕用的黑彩,观之有厚重之感;其红彩色重,较一般红色深沉,配上大面积黄彩,让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反而不甚显现。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一副大明宣德之气势。尤为重要的是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罐内又重复镌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可见当年皇帝也是酷爱此物。
【孔雀绿釉罐】 元代 高33.5厘米
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是陶瓷的一种美学研究。这件带有“内府”字样的孔雀绿釉大罐,是元代的典型器。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瓷器及其他珍贵文物,补充了中华文明链条上缺失的重要环节,解释了文明的成因,展现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