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仿,达到古定瓷固有的神韵风格,用一般注浆方法和模具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采取特殊手段,这要先从模具人手。
梅瓶(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1.原胎分割。改变正常注浆模具的竖式开合为横式多截组合。
即按要求进行横向局部切割,无论盘、碗或瓶、罐(仅限于圆体形式)都可以采取局部分离方法进行处理。根据造型并考虑风格特征的表现,然后规定分段切割原胎。以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梅瓶为例(见图),大体分瓶口(含瓶颈)、瓶上身、瓶下身、切割技术均有模型工在铣床上进行,以保持局部造型的完好无缺。之后是局部制模,分别把四块部件制成形状不同的模具。值得注意的是:局部制模时,凡需组合时粘接部位都必须外加注浆口。
2.注浆、抹浆、粘接。以上四件模具完成并烘干后,开始进入注浆生产。注浆时,须先从高圈足开始注,依次为下瓶身、上瓶身、瓶口,即从下往上注;而回浆时则先瓶口,最后高圈足,即由上而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瓶下部器壁厚些,因为吸浆时间越长器壁越厚,以利于成型,更利于放置稳定。这主要靠注浆工根据实践经验灵活把握延长或缩短局部件的吸浆时间。
抹浆。抹浆属高仿中强调特征的一种艺术处理。所谓注浆高仿,这道工序至关重要。方法是:按此件梅瓶,把用手能触摸到的地方,用眼能窥测到的部位,按轮盘旋转形式和方向,在轮上轻轻抹上一圈圈浆纹,摹仿拉坯时自然出现的手纹。抹浆时先用毛笔而后用三抚,很讲究效果,体现艺术。如何把握抹浆分布量和掌握轮转速度都十分重要。在这件梅瓶高仿处理中,需要抹浆部位为瓶上身,即通过口往下能用手指触及到的部位或更下部一些。瓶下身的底部,即通过瓶口借光透视能看到的部分,包括底及瓶下身周围。处理时间必须掌握在器坯干湿适宜时进行。不能太湿,太湿时旋转抹浆容易损坏体内结构,造成烧成时变形;太干太硬时,浆液挂不住,且抹浆后再粘接组合也很困难。
粘接。拉掉注浆口,进行局部粘接。粘接时关键是达到精确无误。因注浆时已分别形成不同的壁厚,粘接时不受内型拘束,力求达到外部规整。粘接泥浆比一般粘接泥浆要调稠一些,务必调匀,以达到两个局部件实行无缝接合。泥浆太稀容易裂,太稠易脱落。手法要干净利索,尤忌用手反复挪及转动瓶体。这种正处于湿坯粘接包括抹浆过程中的任何艺术处理,都应以少旋动为佳。因为粘接双方均为正常注浆坯体,不存有两块模具或一块模具而产生的模具缝。虽然在粘接时溢出一遭泥浆,但这些泥浆修复好,烧成后不见丝毫
痕迹。
3.修坯。注浆产品修坯与拉坯产品修坯,原属于两种不同方式方法。在这里概念却是相同,所以方法一样,都叫做轮修。注浆产品修坯受到旋转制约,壁面容易掉落细小坯块,有时出现碱皮脱落现象。为解决好这些技术问题,需要修坯时吃刀要微,以传达定窑器物艺术精神为主,要徐徐轻轻为之。瓶口内侧,尽量强调拉坯特点,使窄刀旋刮,以保持形成拉坯工艺的基本特征。高圈足为梅瓶之特有,要挖够深度,做得精神充沛,并十分注意手工味道。要理解宋人拉坯用的辘轳车,完全属于原始笨拙的人工操作。无论是双人配合摇动,还是自己脚踏轮转,均包含着轴承同心与否的问题。从传世真品的底足分析和认识,宋代机械大都不合格,圈足总是宽窄不一,机械远远没有我们现代的精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机械如何摹仿宋代机械而做出这些不够规矩的东西,这才叫手工味道。追求宋代机械产品的艺术烙印,比猫画虎,按图索骥,才是对宋代定窑艺术的准确把握。其他特征,另有篇章论述,此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