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瓷器声韵美的艺术形成——成型的把握性






[日期:2014-08-04]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成型是指拉坯成型。在宋代,南北通行拉坯。陶工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此一技皆可谋生。宋金战争之始,北方大批定窑艺人被迫南流,使北定南迁,艺人大都于景德镇立足而重操旧业。

    盘、碗在宋代定窑生产中,约占总品种的70%以上。在定窑遗址考察,俯首可拾的基本上都是盘、碗的瓷片,定窑拉坯技艺可谓炉火纯青。看定窑盘、碗的器形断面可知,其成型把握性很强,使器皿的各部位薄厚程度分布得非常合理,以使成为现代定窑盘、碗的设计参照。盘、碗底部较薄,依次近足部位较厚,往上渐薄,至口沿处圆收。

    这个薄厚形式正好符合了乐器的形式和发音性能,底足部位厚以聚音,以形成较纯厚的音乐底气,然后渐至边口处。至于陶瓷盘、碗的设计要领,并非定窑如此,其他景德镇窑,唐山窑均如此。问题是这种设计形式正应合了叩击声的顺利发出。加之定窑盘、碗的器壁均薄于其它窑口,故形成其音色美的特点。当然,成型器壁并非愈薄音声愈好,而是要求恰到好处。定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声韵美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成型揉泥。每制器必先揉泥,然后放在轮盘上制作。揉泥过程很重要,要达到泥料按预计要求去成型,首先要把泥揉好,以达到拉坯过程中的理想效果。方法是按照逆时针方向,两手挽泥做顺势揉搓。揉好后按轮盘旋转方向放下,再启动电钮操作,这样泥料在整个器形中的粒子排列是有严密有序的,方向是一致的。烧成后的叩击发音,也是先由底而后边口,逐渐地有次序地把声音释放出来。

    揉泥方向同薄厚设计是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谐合形成和强化了定窑盘、碗的发音条件。作陶瓷揉泥最忌讳无方向、无方法的乱揉。这样容易造成局部留有死角,不均匀且时有泥斑产生,操作时不利于成型。即使能成型,待最后烧成瓷也不会有至佳的音色。

    施釉,属于成型的后道工序,定窑器皿的声色美与施釉方法和釉水薄厚均有关系。施釉时,右手拇指掐住边口,食指或中指抠住足底进行浸釉,先口后底浸入,顺势抄起沥釉。施釉要诀轻而快,釉面效果薄而匀。

    有一则故事,说是旧时有王、李两姓各开一家陶瓷作坊,给朝廷作瓷钵(一种戏曲敲击乐器),每两只为一对,要求形状完美,音色清纯、协调。每次送货京城,王家都受到奖赏,李家都受到惩罚。原来李家作的形状都不比王家差,只是声音不和谐。随后李家开始派人到王家暗访,从原料、制坯、入窑等都与王家一样,再烧还是不和谐。最后访到施釉工,王家问李家如何施釉,李家说,用手一只一只浸釉呵,王家说不对,应该是左右手各持一只,同时浸釉,同时出釉,音色才能一致。李家恍然大悟。

    陶瓷之道,文化深厚,工艺深奥潜艺通博,细分有数十道工序。通常说原料是基础,成型是保证,烧成是关键。这是说的几道主要工序,其实陶瓷细分起来,可谓复杂之极。道道工序皆关隘,稍不留心,必出差错;稍一疏忽,必受其惩。定窑声韵美的建立同此瓷钵道理一样,要求每道工序工艺都非常考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