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刀线






[日期:2014-06-07]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所谓自然留存,是陶工们根据器物在辘轳轮盘上旋转时的旋削所致。按照修坯步骤,也是为了使器物很快进入规格要求,常是先用尖刀直入旋削,后平刀复原;再直刀切入,又平刀抚平。两种刀法交替使用,能使器物较圆满地达到理想程度。使用刀尖直立切入器壁工作,使刀与器壁接触面小,对辘轳旋转阻力小,相应对所修整的器物波动也小。这种使用修整的效果使器物通体遍布旋刀纹。平刀修复属最后整理,按照陶工初衷和艺术要求进行通体整修。由于直刀立修时用力原因,使平修过程中仍不能把所有刀尖所留的旋线都掩没、抚平,这样,刀线就产生了。

    起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在古代定瓷生产,这种刀线的产生,自然认为是一种缺陷亦有可能。因为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这说明当时制作时细心程度不同。究其这种刀线的产生是否是一种意识表现,我以为最初不是,而后认可。君不见,刀线形成与分布,颇有几分奇妙感。加之定窑晶莹釉色的衬示,精神豁朗,给人一种难得的愉悦。

    刀线的形成,展示了定窑艺术的自然风采,没有丝毫的人为的装饰心理和设计意识于其中。并非有意提倡刀线和故意留存刀线,但更不容许磨磨擦擦,把自然刀线人为地剐掉,以保持和渗透着一种自然味道和至高境界。渐渐地,尤其是今天看来,它已毫不谦逊地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符其实的大朴不雕、大象无形之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