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心匣钵的形成与功用 器物覆烧是北宋特定历史条件下定瓷的生产方向。它的形成使单件匣钵盛装率平均递增10倍以上。这空前的工艺改革,无疑刷新着窑容记录和变化着装窑结构。开始形成新的匣钵形体和使用方法。
支圈的出现,使原有的匣钵盛装稀疏型一跃趋于密致型,同样对器物质量及成品率都有较大促进。然而,事物都含有它的双重性,由于改变了窑容及架支,原有的正常烧窑方法相应出现问题。首先导致烧成氧化功能减退,窑体内随之发生悬殊性温差。产品局部出现“烟熏”现象等等。孔心匣钵的出现正是在这种烧成颇感困惑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顺应并引发了新的生产工艺潮流。旨在扭转架支改革后继踵而至的烧成不适应性。改实心为孔心,首先使窑体内自下而上保持足够的气流畅通,焰火按照人们的意志开始了均匀的分布,有效地平衡了窑体内各部的温差,尤其解决了窑体内垂直温差。同时控制、减少了因器物盛装过密而造成的瘫倒、粘连、欠火和皮焦里生等弊病,为新时期定瓷生产开辟了道路。
孔心匣钵
2.孔心匣钵的造型艺术 (1)孔心匣钵或称开底式匣钵(见图)。造型同筒式匣钵外观无多大区别,只是匣钵底部开一孔,孔的直径大小因烧制器物规格而定。所不同的是,这种孔心匣钵的外底周围进行了斜面旋削,旋削后的效果呈为斜坡,旋削面较规整。进行如此处理,目的是便于仰、扣双重使用。匣钵制作为手工拉制,匣钵内壁由辘轳旋转作出,一般情况下规整度不需调整,只处理外底即可。另一方面,在对许多这种匣钵的实物来看,有些对内底的空心周围也进行了旋削处理。据分析,这是为了保证匣钵使用过程中,适应某种需求而进行的个别补救,并非每个匣钵都作如此处理。
在造型方面,孔心匣钵虽然也很粗糙,形体笨拙,不见任何工艺的特殊加工,而整体形式,尤其从功用要求上却蕴藏着极微妙的科学设计艺术。这种匣钵底部与壁身转折处较厚,而且同支圈的圈翅一样,并凸出一段匣钵翅,从而使匣钵底部规整首先赢得了可靠优势,并增强了匣钵本身的坚韧和牢固,增大利用率。从匣钵翅以上由厚而薄,至口沿形成一定规格的厚度。分析这类匣钵底与口或口与口粘连的泥条迹象,证实当时不仅仰用而且还对扣。更鉴于这些匣钵的口沿平展,规整度较好,说明当时使用过程中,不论仰置还是对扣使用,匣钵接洽比较吻合,无疑强化了高温下自身的抑变成分,从而使盛装的架支器物得以顺利成功,促成一整套完美的烧成工艺。
图2、高足空心匣钵
(2)高足空心匣钵(见图)。此种匣钵为孔心匣钵的同族,是古代匣钵集群中的巨型作。它主要用于烧制大件或较厚的器物,对抗负荷有更大效果。它在近于孔心边底部位壁面较厚,整个底部由平底改为高状圈足,孔心周围从外部向里旋削斜坡约20°到30°左右。由于本来的高度加之向上的旋削斜面,相应使孔心底部自然上移,使本来的高足更进一步。从功能意义上讲,间接增强了匣钵在大负载下的抗撑作用。
从对数个高足孔心匣钵的观察,口径与底径规格殊异,大约相差40mm左右。这样看来,当年使用此种高足孔心匣钵,并非依次仰垒,而是用以进行对扣,如此,两个一对,双双相接,依次装烧。高足孔心匣钵,少见于小规格,多见于大型号,一般在壁高400mm左右,直径500mm左右,是北宋定窑高档盘碗烧制的特殊窑具,更可谓北宋匣钵改革的新颖之处。在高足孔心匣钵壁外常饰以螺旋手纹,凸凹程度为3mm一5mm之间,并非像小型孔心匣钵那样呈为光壁。此种现象是特意所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大匣钵直壁的抗变因素。另一种现象,在一些高足孔心匣钵外部常见于用耐火泥抹了一周防护层,这样做,当时大概是为了匣钵柱体稳固而加的保险支撑,决非一次性使用。因为,这毕竟是一种特殊发现。
孔心匣钵的利用,使烧制器物成色好,釉溶效果能至佳,尤其较一般实底匣钵装烧的更理想。原因是孔心匣钵使火焰便于流通,不留死角。而且采用了覆烧架支,器物实行叠摞,匣钵体内形成器物转折反复空间,便于高温下的保温与恒温,以致形成北宋匣钵新领域,为定瓷烧制诸方面赢得了优势。
在定瓷失传千年之后,重招其国粹民魂,恢复其传统的工艺做法,研究其当时窑具形式设计艺术及其运用原理,确实是一个较大课题。限于本人水平,加之条件简陋,经验尚缺,其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然而,我们还是在最艰苦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和探索。踏遍遗址,翻旧觅新,同时将研究理论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收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