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山西晋城考古发现西周窑炉






[日期:2015-03-03]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泽州县川底乡和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我市境内长河流域首次发掘出土的一处古代遗址,也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在晋城市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和村遗址位于和村村东南200米处长河西岸台地上,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共清理96个灰坑、1座窑炉、2个瓮棺葬和1座墓葬。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完整标本80多件,碎陶片200编织袋。 

    从出土遗物来看,和村遗址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4000-3000年的夏商时期,距今3000-2700年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2200年的东周时期,反映了上下2800多年晋城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面貌。    

    大量古文物得见天日 

    泽州县川底乡和村村东,长河蜿蜒而行,初冬的阳光打在宽阔的水面,一层薄冰泛出白花花的光,两岸油绿的麦田映在河面,别有一番冬日景致。——这里是规划中的晋阳一级公路的必经之地。2009年3月,以文物专家裴池善为首的晋城市遗址专题调查队,在这里执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首次发现了和村遗址。今年9月,建设单位晋阳一级公路建管处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签订协议,正式委托该所对公路将要穿插而过的和村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保护。 

“我们于今年11月初正式展开考古发掘工作,由9名专业技术人员和50名民工组成的队伍,历时40多天,发掘出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遗址现象和器物。现阶段,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长刘岩介绍。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28个探方呈田字形矩阵罗列排开,每个探方长宽各5米,深2.5—3米。大部分遗物都出现在前面已经完成的27个探方当中,最后一个探方的发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西周窑炉保存完整 

    历经2000多年犹可通火 

    经过发掘,一些探方的壁面上,叠压明显的黑色灰质层显而易见。刘岩表示,这是古代人类生火做饭或取暖、烧陶后留下的生活痕迹。本次发掘共清理出 96个灰坑,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一种遗迹现象,多由古代人类使用的窖穴、水井、取土坑等废弃后形成。在这些灰坑中,发现了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圆形直壁的筒形坑、圆角长方形坑、椭圆形圜底坑和不规则形坑等好几个种类。有的灰坑壁面还留有清晰的工具痕迹。 

    25号探方对本次发掘贡献最大。工作人员在这里清理出一座西周时期保存完好、研究价值极高的烧制陶器的窑炉。窑炉略呈圆形,由窑门、火膛、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前有工作面。窑门保存基本完好,呈拱形;火膛平面呈长方形,低于窑室平面;窑室整体呈拱顶状,顶部缺少。最令人惊叹的是,室底部一周及中部有 “十”字形通火沟槽至今仍清晰可辨,窑室后部有竖直烟道。火膛和窑室内壁烧结面坚硬,显示这座窑炉使用时间较长。窑炉结构保存完整,假若如今在炉膛里生火,做熟一大锅饭是不成问题的。“保存如此完好的烧陶窑炉,在晋城地区尚属首例,为我们研究古人烧陶术提供了真实样本。”刘岩说。 

    大量陶片及生产工具 

    清晰还原古代晋城先民生活场景 

    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清洋介绍,作为沁河的一级支流,全长48.7公里,流域面积317平方公里的长河流域,以其肥美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晋城古代先民。长河流域今天存有焦河遗址、川底遗址、和村遗址、圪套遗址等大大小小几十处古遗址,而和村遗址是该流域首次发掘出土的一处。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精美骨器、蚌器等80多件完整标本,以及200多袋碎陶片,清晰还原出了古代晋城先民渔猎稼穑、烧陶取水的生活场景。 

    这次和村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片,其中,仰韶文化晚期以泥质红陶为主,夏商时期以夹砂灰陶为主,两周时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此外,还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生产工具,有鼎、敛口瓮、甑等器物。有中央穿孔的石刀、石镰,至今仍两面带刃、锋利无比的石铲和石斧。有骨镞、骨笄、骨锥、骨管等骨器。有陶拍、陶垫等制陶工具。“这些都反映了晋城古代人民智慧、勤劳、朴拙的民风。”刘岩说,和村遗址的发掘是认识长河流域古代遗址的一把钥匙,集中表现出三大特征:遗迹现象丰富,打破关系复杂;断层堆积厚,时间跨度大;遗物种类繁多,遗址面积阔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