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孟家井窑精品赏析






[日期:2015-11-17]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给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远采不完的煤炭,赠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位于太原郝庄的孟家井因古代隶属榆次县,因此被称为榆次窑。于1959年被当地文物工作者发现,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孟家井瓷窑附近有较优质的瓷土及煤矿,具有烧造瓷器的有利条件。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孟家井窑,唐代已产瓷,土粗质厚而古朴。从发掘结果看,“土粗质厚而古朴”确为孟家井产瓷的特征,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的产品,从装饰及烧造工艺看,绝大部分应是宋、金时期的产品。

孟家井窑绞胎瓷碗   金代

      绞胎瓷是唐代北方民窑工匠创烧的瓷器新品。所谓绞胎,就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型,胎体呈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胎泥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有木理纹、鸟羽纹、云水纹等,变幻无穷、奇巧绝伦。
      这只孟家井窑烧造的绞胎碗,器形精致,白色、褐色胎泥相绞,呈放射状羽毛纹,美丽神奇,极富艺术效果,代表了山西绞胎瓷的制作水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佳器。

孟家井窑绞化妆土玉壶春瓶   金代

      绞化妆土工艺最早出现于北宋晚期,其制作方法是,在给坯胎施化妆土时,先在白色泥浆表面点入斑化石色料,适当搅动后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花纹,接着把坯体浸入浆中,适时取出,坯胎表面就呈现出自然流淌的花纹,神奇而美观。
      孟家井窑烧制的这只玉壶春瓶,器形玲珑而精巧,纹饰自然生动,水墨意趣横生,闪烁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孟家井窑白釉剔花牡丹纹瓷枕   宋代

      白釉剔花瓷的装饰技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硬笔画出纹饰,接着用平头小铲一样的工具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露出胎质本色,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成品瓷白色的纹饰凸现在青灰色的胎面上,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极富艺术魅力。
      此枕呈腰圆形,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卉枝叶疏朗,花瓣及叶片上箆划筋脉,线条流畅,纹饰隽美,精致而素雅大方,为孟家井窑瓷器中的精品。

孟家井窑白地黑花玉壶春瓶   金代

      白地黑花瓷的制作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毛笔蘸上一种名为“斑花石”的矿物质绘料,在坯胎上写字、绘画,施透明釉后入窑烧制。
      这只孟家井窑烧制的玉壶春瓶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器形挺拔精美,釉色白中泛黄,上书“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胡壶白如有不□(此字无法辨认)”,十六字分为四组竖写。此瓶是现存唯一标明产地的孟家井窑产品。

孟家井窑黄釉印花碗   金代

      印花,古代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即用刻有装饰花纹的模子或印戳,在坯胎尚未干时印出纹饰。
      孟家井窑烧制的黄釉印花盘、碗器形工整,纹饰多缠枝花卉,釉层厚而莹润,体现了较高的烧造水平。此碗通体施黄釉,内底刮釉一圈,内壁一周印有六朵缠枝团花,碗心印“苑”字,印花精美清晰,颇具艺术性。

孟家井窑白地黑花葫芦瓶   元代

      形似葫芦的甁式,自唐以来,因其造型美观、谐音“福禄”,历来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这只山西民窑烧制的白地黑花葫芦瓶,器形美观,秀巧可人,极富自然变化之妙。上书“赵虎儿”三字,疑为瓷器拥有者的名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