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白瓷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分布在东西狭长10余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约 10平方公里。文化堆积最厚达 10多米。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宋代极盛,元代逐渐衰落。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1951年和1957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等两次调查。6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北镇村东试掘。1985~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北镇村、涧磁岭、野北村、燕川村等地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遗物标本万余件,残片约37万片。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到了宋代逐步成为白瓷窑之首,是当时最著名的瓷窑之一。其器形、纹饰及覆烧技法对各地瓷窑影响较大,形成了一个以定窑为主的定窑瓷系。其产品远销海外,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与作坊已发掘的窑炉20座,均为“馒头窑”。窑基平面呈马蹄形,由炉门、火膛、窑床、烟室等部分组成,长度 4~8米,宽度 1.5~3米。窑体建筑材料用砖,火膛、窑床、烟室各部用耐火砖,内壁抹一层耐火土,窑床底面上铺垫一层厚约10~30厘米的粗砂。各时期窑炉常以匣钵代替一部分砖作建造材料,北宋中期以前用漏斗形匣钵,北宋中晚期以后用筒形匣钵。北宋早期以前窑炉以木柴作燃料,火膛中均发现有柴灰。窑炉后部有两间烟室,窑床与烟室间都无隔墙。烟室之间隔墙下砌有两个进火孔。北宋中期以后窑炉燃料用煤,火膛中均发现大量烧过的煤渣,窑床与烟室间有固定的隔墙,隔墙基部设进烟孔。北宋晚期和金代窑炉的烟室一般分为三间,设 3个烟囱,窑床与烟室间隔墙基部进烟孔多达9~13个。
作坊遗迹已发现4座,五代至北宋早期1座,北宋晚期至金代 3座。作坊都在窑炉附近,结为一体。北宋早期作坊遗址占地面积约 200平方米,残存的设施有盛瓷料用的大陶缸底部19个;晚期作坊遗迹面积在 500平方米以上,保存的设施有砖和匣钵垒砌的围墙,石砌的水井,砖砌的水沟,土灶,加工瓷料的圆形碾槽,堆放瓷料的土坑,澄盛瓷泥、釉料的砖池和大缸等。
产品与制造工艺
唐五代产品粗细掺半,青白兼有。较粗的瓷器胎质粗而色灰,比较厚重,胎上一般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表面施白釉或青黄、褐绿、黑色釉,有的瓷碗外表施青黄、褐绿、黑色釉,而碗里面施白釉,施釉较厚,多不到底,常有流釉、积釉现象。细白瓷器胎质细而色白,比较轻薄,釉色洁白而略泛青色。器形有碗、钵、盘、盏托、罐、壶、高足杯、三足炉、盖盒、枕、铃、瓷塑等。碗一般底心平缓,多为斜直敞口、唇形口或莲瓣形口,底足有平底、实足平底、玉璧形底、宽圈足和圈足底等各式。执壶一般丰肩、平底、短流,有白釉和青黄釉两种。瓷枕一般比较短小,枕面多呈长方或椭圆形,有的白瓷枕面带褐色斑纹。瓷塑多为小型白釉加黑褐色点彩的动物玩具。器物装饰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素面,少数用模印、贴花、划花纹饰。装烧器物的窑具主要有碗形盒式匣钵、漏斗形匣钵、三角形支垫等。细白瓷碗都用匣钵单件装烧,粗胎瓷碗用三角形支垫叠烧,烧成后碗底露 3个支丁痕。
北宋时期一般白瓷器都用优良瓷泥制胎,基本上不再生产需用化妆土的粗胎白瓷器皿,青黄、褐绿、黑釉瓷器明显减少,细白瓷器成为主流。北宋早期白瓷胎釉均洁白细腻,器形新增有净瓶等。碗口一般为敞口或葵花式口,底足大体只存圈足一式。装饰仍较简朴,多素面,部分器物沿用模印、贴花、划花纹饰,刻浮雕式莲瓣纹比较流行。产品装烧方法仍是匣钵仰烧,基本上都用漏斗形匣钵。五代至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烧制日臻成熟,“官”、“新官”款器为这一阶段优质白瓷的名作。北宋中期以后定窑优良瓷料得到大量开发,白瓷产量迅速增长。中期的碗盘等口沿一般有釉,釉色微泛黄,说明当时覆烧技法尚未普及,器物造型比较精巧,执壶常用瓜棱腹、弯曲流,碗盘多呈葵瓣口形。早期流行的花纹,包括刻浮雕式莲瓣纹明显减少,有深浅刀锋效果的刻花纹饰最为流行。纹样有萱草、莲荷、龙纹等。晚期的碗盘之类圆形器物基本上都用支圈叠装覆烧,器物口沿无釉有芒,釉色一般白中闪黄,有的略显灰黄。此期产品品类较多, 仍以白瓷为主。器形复杂,还是碗盘最多。各种常用器形往往批量很大,即使像瓷祖之类特殊物件,也有成批出土,定窑瓷业之兴旺由此可见一斑。装饰花纹特别讲究,刻花、印花、划花都很盛行,刻划花常结合使用,刻工技巧娴熟,刀法流畅自如。印花纹饰工整细致,显得特别明快清晰。纹饰主要有龙、凤和各种花卉图案、动植物形象等。北宋中晚期定窑创烧成功的新品种有“紫定”(酱釉)、“黑定”和“绿定”,不过产量很少。新器形有孩儿枕、美女枕、龙凤盘等等,造型和装饰都很精美。此期优质白瓷以“尚药局”、“尚食局”、“龙”、“花”款器为代表。1986年在涧磁岭发掘获“尚药局”器和残片 9件,1985~1987年在涧磁岭、燕川发掘获“尚食局”器残片27件。所有“尚食局”器均出自晚期地层,其年代最早不会超过北宋晚期,大多数可能为金代产品。
北宋末定窑一度停顿,金代恢复生产后产品仍较精良,窑址中曾出土有大定、泰和纪年的印纹陶模,为鉴别金代定瓷树立了标尺。元代定窑逐渐衰落,产品单调,胎粗釉暗。金元时期许多碗盘类器物均采用器物内底刮釉一圈叠烧方法,这是粗糙化的表现。装饰也走向草率,有的器物仅施黑色点画或以墨书为饰。
1985年建立曲阳县定窑遗址保护管理所,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发现的重要遗迹采取了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