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突降的文物复查,一个偶然的派遣机会,一次意外的相识和谈话,让一座沉睡千年的古窑从厚重的大地中醒来。它任性而又慷慨,将它成长和发展里的历史,完整而又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就是井陉窑。“一定要永久的保存下去!”国家级陶瓷泰斗耿宝昌如是说。
窑址发现的意外和巧合
对于井陉窑的出世,它的考古发现和窑址挖掘者孟繁峰说:“它就是该出世了,是偶然更是必然。”说这话时,他的语气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坚定而又开怀。也是从那时起,孟繁峰开始了他和井陉窑的二十六载春秋岁月。以后,也会更长。
井陉窑的发现和挖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具体时间是1989年的10月23号。”尽管已经过去26年了,这个日期,今年已经68岁的孟繁峰仍旧脱口而出。
据孟繁峰回忆,1989年10月,应国家文物局要求,河北省文物局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补查。因为河北上报的材料, 10000多处文物遗址古建等,被否决了一半多,于是便开展了补查工作。而孟繁峰恰巧被派到井陉县做领队,当时他选择的第一站恰巧便是井陉城关(即井陉窑址首处发现地)。“我们当时其实并不是奔着陶瓷和窑址去的,就是对地上的地下的文物进行复查。”
然而,生活处处充满了惊喜和巧合。孟繁峰也将这次发现戏称为“天赐的发现”。当晚,孟繁峰带领的小队正好住在了一个新建的电影院大放映厅后楼,为了打实地基,电影院对地下曾进行了超深度的地槽挖掘。而孟繁峰在第二天一早遛弯的时候,发现了电影院挖掘出来的瓷器碎片、窑具和垫饼等古窑址遗物。恰巧,电影院的放映组长是一个很爱好文物的人,也向孟繁峰介绍了当时挖掘地基的情况,经他详细的勘察,井陉窑第一处窑场立即被抓住——东关窑址便被“偶然”的发现。
东关窑址,也给了孟繁峰意外的收获,整个东关窑址后经间断发现,占地约有20万平方米,扩展到北关古城内外地下。随着挖掘的深入,发现了连续烧造近八百年的窑址遗迹,瓷器窑址碎片可以追溯到隋唐。
窑址挖掘的惊叹和传奇
“我们对井陉窑进行了一次主动挖掘,五次抢救性挖掘。”孟繁峰说,“以目前的挖掘状况看,大约160平方公里的井陉窑址,已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井陉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较为独特的窑址的典型,据孟繁峰考古挖掘发现,井陉窑城内窑址上发掘出的一个作坊,就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年间未移动位置的连续生产,甚至还发现了作坊与窑炉一一连续对应大规模组合生产的情况,“这在全国窑址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2000年,井陉窑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更是我国古陶技法的新发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古陶瓷界的盛事。
因此,井陉窑一经发掘,时隔不久便被陶瓷大家耿宝昌举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与定窑、邢窑、磁州窑处同等地位,打破了“土定窑”“定西窑”等失准的定位和模糊概念。而且,经考古和地层研究发现,井陉窑始于隋代,并且烧造技艺业已成熟。唐、五代时期,得到了发展与强盛,为成德军节度使生产“官”字款白瓷。宋代发展较缓曾落后于邢定窑口,但在金代达到了顶峰。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在《金史•地理志》中记载,只有井陉窑出产瓷器,光芒远超过其他窑口。元、明、清、民国发展虽大不如前,但井陉窑火一直未息。持续持久的烧造,大大超过了千载之久。
“虽然,井陉窑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井陉窑的古窑址却是非常不容易被发现的,”孟繁峰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仍不能窥探到它的传奇。首先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的是,它完全处于太行山的深山里。而井陉县本身就是一个山区县,井陉窑又分布在县的中部和北部,属于一个比较蔽塞的山区环境。其次井陉窑的存在的形态特殊,属地层和地上建筑双覆盖式窑址。如定窑,号称有13座小山一样的瓷片堆,所以在建国以前(上世纪30年代)就被陶瓷泰斗叶麟趾发现。磁州窑和邢窑情况也类似。而井陉窑不仅处在山区里头,而且还被黄土掩埋,并且土的地上覆盖有密集的建筑。具体来说,就是有些古窑口停烧后,窑工就地建房,就形成村落,这种地上地下覆盖形式就叫做双覆盖型窑址。而且,即便有其他窑口在连续生产,但是也被人们误认为是明清以后的窑址。最后,近现代的井陉陶瓷场,也迁移到老窑址的外头去建场了。使得井陉窑更难被发现,若非此次施工挖地较深,否则,井陉窑或仍将长眠地下。
考古的执着和坚守
“我从89年发现这个窑址,就一直在做井陉窑的调查和研究。从1993年的首次发掘,一直挖到2008年,间断发掘了15年。” “单发掘,就发掘了1700平方米。” “现在,我在做井陉窑的资料整理,但是七,就我一个人在一直坚守,直到2013年后才由井陉文物所调来一人。”从孟繁峰的语气里,我们听出些许自豪,同时又带有更多的无奈。
“我现在已经退休八年了,今年都68周岁了,退休八年,我仍然没有走,经单位领导批准,仍然在单位坚持工作着,我整不了整体的井陉窑,我就做我能做的,只能这样一边做一边想办法呼吁。希望把它们的资料完整的呈现出来,公之于世。宣传出去,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井陉窑遗址保护和资料整理的切实投入,尽快完成井陉窑的报告。”
对于井陉窑的保护,孟繁峰说:“井陉窑要建博物馆!要把井陉窑的好东西陈列出来!要加强井陉窑的宣传、延续和利用!”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认真而又孩子气的说了一句:“我已经抢救挖掘了1700平方米,这些好东西在咱这儿,不能废了、丢了,要一代一代地做下去,让它恢复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的地位,发挥它的传世作用!”
孟繁峰
河北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井陉窑遗址的挖掘和研究,井陉窑考古发掘第一人,对井陉窑址遗址进行过一次主动性挖掘和五次抢救性挖掘,致力于对井陉窑的研究、发展、宣传和保护。
责任编辑:那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