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窑遗址






[日期:2015-03-09]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邓窑遗址,位于内乡县城西南25公里处,乍岖乡政府西南约10公里。遗址坐落在高岭土产区,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脚下。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

以大窑店村为中心,北起土槽沟,南经店房、水沟、白杨至上庄村,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散存着成堆的窑具、瓷片、残窑壁和烧土块等,面积达1平方千米。

遗址宋代为邓州所辖,故名邓窑。邓窑遗址为北宋著名瓷窑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积大,遗物丰富,不仅对研究古代瓷器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知邓窑是宋代河南地区烧青瓷的瓷窑之一。明朝李贤《大明一统志》在南阳府地产、瓷器条中指出为内乡县。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南阳府志》里又有大窑店名称,地点在县西50里。建国后文物工作者多次寻而不见。

1975年8月,县文物工作者余飞先生首次在大窑店发现邓窑遗址,并根据遗址西侧石堂山麻衣道场碑林中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记载:“……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证明大窑店即宋代的邓州瓷窑遗址,同时也说明了在元代至大年间邓窑仍在烧制瓷器。

邓窑没经发掘,从多年来在遗址上采集的标本和在当地征收的器物中看,该窑延续时间很长。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育彬先生在《内乡邓州窑》中说:“瓷盆为敞口微敛,厚圆唇,深腹,假圈足,内外壁上部皆施釉,该盆颇具唐代风格;一件突出的瓷罐为敛口,圆唇外翻,短颈,宽肩,肩上附有双系鼻,施青釉。但在有些部位出现丝棉状的兰色窑变,这应是唐代瓷。另有一罐片在肩部鼻下面三道阴弦纹作边饰,鼓腹,腹部刻画剔地缠枝花卉;还有一罐底片,假圈足,内底有粗弦纹。外壁和假圈足上有五道浓厚的垂釉,内壁施青黑釉,亦为唐末常见之物”。(《河南考古》4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由此可以看出,邓窑创烧于唐,而盛烧于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遗址发现的窑具有两类:一类是烧制窑具,有器托、垫饼等;另一类为造型窑具,有蹲狮范、抢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散存的瓷片主要为青釉、白釉两种,在个别器物上,也有黑釉和褐釉,还有绘花装饰。青釉瓷器类似于汝窑瓷系,器形有碗、盘、盆、缸、盏、碟、枕、器盖、器座等。

宋代的邓窑以烧青瓷为主,以碗、盘为大宗,器表有的表面无纹,有的印花,刻花较少。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绿介于禹州、临汝窑之间。邓窑青瓷碗的圈足与临汝、宜阳、新安、宝丰窑的宽矮不同,多数是高窄。圈足内又多呈紫褐色,这些风格均反映了邓窑青瓷的故有物色。

根据这些年的研究表明,邓窑瓷器的装饰,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也有少量的阴纹,纹饰题材大体分为花卉与水生物两大类。

花卉题材有以下四种:一是缠枝花卉,这是邓窑烧造的器物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装饰图案。常以大小花朵间隔,大的花朵盛开,小的含苞待放,花藤在其间缠绕连接,组成二方连续图案。

二是折枝花卉,一以大花大叶的牡丹花为主题,以饱满的花朵为主,用肥壮的枝叶衬托, 给人以丰满之感;二以小花小叶的菊花和折枝叶纹为主,分别装饰于碗的内壁或底芯上。三是交枝花卉,纹饰以牡丹花为主,几枝花相交,装饰在碗心或盘心上。四是团花纹,多以菊瓣组成,装饰在碗内或碗心上,线条流利生动,图案优美大方。

水生物题材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海水纹为主,在水浪荡中有海螺、游鱼、荷叶映衬。二是以鱼纹为主,装饰于器物的内底上,图案颇具生趣。

青瓷碗有印花和刻花两种,印花多在碗的内壁印水波纹,其上或为一条游鱼浮于水面,或为一海螺沉于水底,荷叶挺拔,水草飘摇,图案匀称,形态生动逼真。此外遗址内还出土有陶砚、瓷羊、瓷狗等玩具。除上述外,我们还见到一平底器上画有“小王二”三字,可能系在制作器物时,制器人将别人的绰号或他人称谓自己的名字画在上面。

邓窑所出的器物,反映了大窑店在宋代所出的产品十分丰富,种类多而齐全,不仅保持了汝窑系列的传统瓷艺,而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佳品,终于博得了北宋皇宫的赏识,派出职官进行管理。1985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在遗址上采集到一件青釉器的残片,上刻“窑司”二字,而“窑司”刻铭应是在宋代主管窑务的官吏对邓窑进行监烧的实物见证。

在2006年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上,邓窑遗址又获殊荣,作为河南主要工业遗产,邓窑遗址第一批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