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后期的“后李文化”开始,至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最近又有新的发掘表明,沂源北桃花坪“扁扁洞”遗址,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淄博就开始制作陶器。
渭头河窑址时代虽然为清中期,但保存状况良好,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古代窑址中均罕见。
淄川区龙泉镇渭头河,是淄博市最早的陶瓷产地之一。据今仍保留且较完整明清时期的两座古窑,足以证明这里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这两座古圆窑,是我国北方陶瓷窑炉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一种陶瓷生产方式,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是当时人们谋生的主要工具,是勤劳勇敢的淄博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现代陶瓷窑炉革新改造提供了基础,它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了解淄博陶瓷发展轨迹的实物资料。
渭一窑址是目前发现的全省唯一一处完整保存陶瓷制作工艺的清代古窑址,传承了淄博窑系历史发展,将淄博陶瓷制作流程实物遗迹空白补齐,具有重大意义。
就淄川渭头河古窑的历史分析,可追溯到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淄川寨里窑烧制青釉,淄博陶瓷烧造技术完成由陶到瓷的过程。淄川寨里窑青釉瓷质佳量大,以烧制莲花尊独树一帜。隋朝(581-618年),淄川境内均烧制青釉瓷。宋大观二年(1108年),淄川一带有窑场数10处,已发展成为山东主要陶瓷产地。其中龙泉渭头河窑,多出产白釉黑花、黑釉等瓷器。金太和5年,淄川磁村窑进入鼎盛时期,创二次烧成釉上彩等多种装饰技法。正大三年,蒙古军队进入山东,淄博窑场大都停产。明嘉靖36年,颜神镇窑业空前繁荣,“陶者已数千”,四方商贩辐至。明崇祯15年,淄川龙泉渭头河窑空前繁荣,以制作黑釉、白釉产品为主,陶者近千,并建有窑神庙。产品以淄川大集为主要销售渠道。清康熙元年,淄川渭头河窑已达到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1723年(清雍正元年)刘氏、韩氏在淄川渭头河桥口南北分别建圆窑,以生产碗、盆等,孙氏原有的大圆窑生产大瓮而著称,从而使渭头河窑成为淄川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古陶瓷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地碾,它的作用主要是碾磨制造陶瓷的原材料。
1946年6月因战乱,淄川、博山140多座圆窑全部停产。1948年淄川解放,8月中共淄川县委拨出6000斤粮食作为资本,成立公营淄川县益民窑厂(后为山东淄川陶瓷厂)。1957年,淄川渭头河所有私营窑场归属国营,生产的套五盆出口朝鲜、蒙古。园林陶瓷、工艺美术瓷销往荷兰。渭头河窑厂成为淄川国有企业创利大户。据有关数据统计,其利润能承担全淄博市副食品供应。1978年,渭头河圆窑98座,后因建厂、村庄规划等大面积拆除,完整而且时间较长明末清初的圆窑仅剩两座。这些古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们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到现在。这是我们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用聪明才智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斗争中,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它们为世人展示着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
淄博陶瓷有着8000多年的历史,有考古发现作为例证,也有准确可靠的文字记载,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实物资源。淄川龙泉渭头河古窑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有了这一活生生的历史见证,淄博陶瓷历史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