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调查与试掘的早期窑址为东周时期的沾化杨家古窑址。1955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进行试掘,1978年惠民地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调查钻探。据出土遗物分析,这是一处以烧制陶质煮盐器具为主的古窑群遗址。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试掘,陆续在淄博、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市发现古瓷窑址。北朝窑址以淄川寨里窑址与薛城中陈郝窑址为代表。1977年, 《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发掘寨里窑址,确认寨里窑不仅是山东而且是整个北方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址。
此次调查、发掘及资料整理工作,由王恩田主持。隋代窑址增多,较典型的有曲阜宋家村窑和徐家村窑,出土器类有罐、壶、瓶、碗、杯、盘及砚、枕等。器物造型规整,胎质较细,均为青釉,光亮晶润。宋家村窑的狮首人身砚足和龙形贴花,反映出山东隋代制瓷装饰工艺已达较高水平。在宋家村窑发现的匣钵残片,是用匣钵烧制瓷器较早的一例。唐代窑址发现尤多,以泗水尹家城窑和大泉窑、淄川磁村窑、曲阜西陬窑、宁阳西磁窑和西太平窑为代表。瓷器变化较明显,器类逐渐增多, 器物造型由厚重趋向轻巧,胎质逐渐变得细腻坚硬。釉色越来越纯正,从青釉为主变为以白釉为主,还出现了白釉加绿彩的装饰。上述唐代及以前的古瓷窑址均未见文献记载。宋及宋代以后的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淄博和汶泗流域,调查与试掘的主要有淄川磁村、西坡地、博山南万山、泰安中淳于等窑址及淄博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
淄川寨里窑址范围较大,内有4个青瓷窑址,经试掘, 出土可复原及可辨器形的瓷器分属北魏、北齐和北周至隋、唐中晚期三个时期。试掘中,还出土了一批餐具和刻铭的垫柱等窑具。在枣庄中陈郝北窑的调查中,采集到一批青瓷器标本,多具北方青瓷特点。1980年在距窑址17公里的徐楼村出土一件四系青瓷罐,与中陈郝北窑所出同类器物极接近,罐内有一枚东魏“虎牙将军之印”,为中陈郝北窑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淄川磁村窑址,从村东村内至村南2公里范围内均分布有残窑、瓷片、 窑具等遗迹和遗物。据地层分析,始于五代,盛于宋,终于元。产品较粗糙,图案多流行简单的花卉。器类主要是生活用具和各种玩具。早期黑釉居多,间或有青釉、酱釉和茶叶末釉,胎骨较厚重,白釉加绿彩点的饰法较普遍;中后期则以白釉为主,青釉、黑釉次之,胎骨白而坚硬,薄而均匀,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装饰。发掘中共发现窑炉14座,除两座煤烧窑外,均系柴烧窑。还有烘烤炉、釉浆池、井和作坊房基,说明烧造技术配套,各工序已有固定工作场所。磁村窑属民窑系统,同其他窑口,如河北磁州窑、河南登封窑等相互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可能是独立于磁州系之外的又一民窑系统。
泰安中淳于瓷窑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产品有素烧,也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和黑瓷。器类有碗、盆、盘、瓶、罐、钵等。烧造年代,自隋唐至元明,延续千年之久。
此外,1982、1983年淄博市博物馆在博山博城大街发现两处元明时期的琉璃作坊遗址,主要遗存是琉璃炉底和石砌墙基。共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各炉分工比较明确,基本是一座炉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产品主要是簪、珠、环等装饰品。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实心或空心。多为单色,有红、黄、白、绿、黑、琥珀、影青等。颜色鲜明纯正,已经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比例、配方和火候。从遗物标本的定性、定量测验可知,此处生产的琉璃化学成分与先秦、西汉时期琉璃,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琉璃的化学成分不同,对研究中国琉璃生产的历史及恢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琉璃产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