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窑——金村窑、大窑、溪口窑






[日期:2015-09-15]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龙泉窑源于三国两晋,宋朝鼎盛,结束于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窑在漫长的一千六百多年的制瓷历史中,可以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魏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这期间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中期开始龙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始烧制两种精美瓷器: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元朝建立,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内需外销的迅速增加,龙泉窑瓷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品质和工艺均已不如南宋时期。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并出现了洪武和永乐官窑,这个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到清代,龙泉窑走向了衰落。龙泉窑烧制精品瓷器的主要瓷窑都集中在龙泉市南边,其中最出名,烧制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窑系就是金村窑,大窑和溪口窑。

龙泉金村

      金村篇:
      在北宋早期,瓷业主要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两县交界处的溪流两旁的山坡上,共发现生产淡青釉瓷器的窑址近八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垟、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二、三十处,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阶段,尤以龙泉金村窑系烧制的瓷器质量为最佳。在北宋时期,金村窑烧制的刻划花工艺瓷器是龙泉窑这阶段最精美的器物,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这时期的刻划花常常用刻刀刻出各种花的轮廓线,刻时刀面倾斜,刻线一面浅一面深,为俗称的半刀泥工艺,并且很多瓷器内外壁都有刻划工艺,俗称双面工。釉色以淡青釉为主,釉面大多呈现玻璃玉质感,精美绝伦,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龙泉金村窑基本断烧,而此时的龙泉窑,也已经进入最光辉灿烂的时代。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

      大窑篇:
      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以后,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不断得传播到金村、溪口、八都、安福、安仁口、周垟和庆元县、云和县等地的许多瓷窑,产品畅销国内外,龙泉窑名闻中外。此阶段,龙泉窑瓷器已经没有了北宋时期精美的刻划花工艺,而以釉色取胜,这种转变是跟当时南宋的文化、审美观息息相关,瓷器变的更加内敛和素雅,而龙泉窑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产区就是大窑。在大窑村附近,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大窑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同时期龙泉窑其他瓷窑所不及,是当时龙泉窑的中心,一直到明代末期,大窑都是龙泉窑的代表性瓷业中心。大窑在南宋晚期也曾烧制过黑胎精品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更出现了枫洞岩等高级瓷窑,专门生产宫廷和官府用瓷。

龙泉溪口瓦窑垟窑址

      溪口篇:
      溪口窑系窑址不多,不足5处,其中最著名的瓷窑是溪口瓦窑垟,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
      1938年9月,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
      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 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
      2012年11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
      但是,对于“传世哥窑”是否属于龙泉宋哥窑,争议一直存在。早在1943年,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就曾对“传世哥窑”的命名提出怀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也曾认为当年登记造册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导致了一些错定。这“传世哥窑”指的是流传有序的而非出土的“哥窑”器。1932年,民国政府在接收清宫遗存的文物清点造册时,发现了一批前所未有且缺乏任何产地、烧造时间等记录的瓷器,便以“传世哥窑”称之。据了解,“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釉质,釉色,开片等特征都差异明显。可以说“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毫无关系,且有可能并非宋代烧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