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溪口窑






[日期:2021-03-03] 来源:龙泉青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溪口村坐落在瓯江上游的龙泉溪南岸,前傍水后靠山,整个村庄呈鲤鱼状。因龙泉溪(村人也叫大溪),有一条从八都镇南窖村直通而来的支流,在这里直入大溪,因而得名叫溪口。

      在溪口村,因在靠近墩头与泉坑村的荒郊野岭中深埋着古窑址而闻名遐迩。在这一带,所有的窑合起来统称为溪口窑。相传,这些窑场是北宋早期从大窑、金村一带迁移出来的。这里,共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窑址30多处(含泉坑、墩头),其中有的古窑址下面还有更早期的窑床。

莫晓芬 摄

      溪口窑之所以能成为两个朝代长达400余年的制瓷业圣地,与这里丰富的制瓷资源是分不开的。这里,山峦叠翠,没有坚硬的岩层,瓷土及釉土原料丰富,满山的树木就当时而言是取之不尽的燃料。这里的山坡坡度不高,缓缓而上,极利于建窑床,加上有经验丰富的窑工,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相傍而行的梅溪水,更是为溪口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促进了溪口窑青瓷的外运与外销。

莫晓芬 摄

      溪口窑分白胎和黑胎,黑胎青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所指的哥窑,白胎青瓷为弟窑。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出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在这里出土的哥窑以“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为其特征,以薄胎厚釉著称;而这里出土的弟窑,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取胜。有专家说,能烧制出薄胎如纸的黑胎哥窑瓷器,是与这里独特的瓷土、釉土分不开的。可以说是独特的瓷土与釉土制造出了非凡的哥窑瓷器,成了官方烧制宫廷用瓷的专门场所。

      在溪口窑,窑工们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紫金土中含有铝,使用紫金土烧制,能使瓷胎的抗变弯强度增大,在高温中不易变形,能够做成薄胎瓷器,生产出的瓷器更加轻巧。因此,后来窑工们就把胚料改用瓷石和紫金土两种原料配成。因除了铝外紫金土中还含有铁,在烧成后,圈足底等无釉处的胎面会呈现朱红色。当紫金土的含量达到一定比例,由于瓷胎内氧化铁的含量高,并在还原焰中烧成,所以多数瓷胎灰黑如铁,通称“铁骨”,圈足底端无釉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黑胎厚釉青瓷。

     哥窑青釉盖罐

      在青瓷制作过程中,窑工们还注重选用本地优质瓷土,重视原料的淘洗,讲究胎面修饰及釉料的配比成分,又经过素烧上釉的反复过程,使细腻的胎骨胎面平滑与釉质和谐地融为一体,成功烧制出了样式优雅,釉面丰厚的粉青、梅子青瓷器,成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弟窑粉青釉

      在溪口窑出土的陈设品,许多为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这大概为受到赵氏帝王复古风气的影响,因此可知在此烧造的是宫廷用瓷。过去都传“哥窑无整器”。确实,在民间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哥窑完整的器型。如今才明白,由于当时为宫廷烧制的瓷器检验标准极为苛刻,凡有一点缺陷就直接砸碎,在烧制及出窑过程中,还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民间完整器物极其稀少。

莫晓芬 摄

      但遗憾的是,在清朝末这一带古窑址遭日本人洗劫后,上世纪30年代,又有各地的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并雇用当地村民再次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传说最多时有300人在此足足挖了半年,使窑址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莫晓芬 摄

      如今,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窑址,虽已得到严格保护,但在它们的躯体中,依然是满目疮痍。溪口村老码头曾承载着如官窑器般的龙泉铁胎哥窑产品,驶向温州,运至杭州京城,可想而知,那该是怎样的一段辉煌史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