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山窑遗址在江苏省宜兴县鼎蜀镇汤渡附近,最早发现于1959年,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土地肥沃,既可发展农业,又有渔捞舟揖之利。山区又盛产瓷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瓷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早在东汉时,宜兴鼎蜀镇与南山一带已形成一个制陶中心,烧造釉陶和灰陶等,均山窑瓷业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吸取毗邻吴兴和上虞、绍兴的早期越窑的先进技术,烧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器。
在已发现的瓷窑遗址计有龙丫窑、六十头窑、马臀窑、碗窑墩和大松园一号、二号窑六处,分布在南山北麓连绵1500余米的范围内。青瓷碎片和窑具的堆积十分丰富。在瓷窑旁边均发现了汉代釉陶和几何印纹硬陶堆积,而且青瓷盘口壶、泡菜坛、双系罐等造型和装饰也与汉代釉陶的同类型器物相似,瓷窑所用的大型瓷具为筒形、钵形等支丕件的支具,也是承袭汉窑的。由此证明均山窑是由汉代釉陶发展而来的。根据遗物特点,均山窑的时代在东吴后期到西晋。
均山窑青瓷品种常见的有钵、碗、盏、洗、壶、罐和泡菜坛。碗,广口浅腹,上腹近直,腹向内聚收;洗,直口宽平唇,平底;罐,多数是双系弦纹罐,也有直口宽平唇,肩安双复系,上腹圆鼓,下腹向内斜收的;壶,大盘口、短颈。器物的造型具有矮胖丰满落点。瓷器的装饰因烧造年代的不同分别装饰以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常印人字纹。均山窑的造型和装饰具有与越窑相同的风格,所以陶瓷界有将均山窑列入越窑青瓷系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