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论“宣州窑”的探索之路






[日期:2017-08-02] 来源:猛虎文化  作者:宋黎藜 [字体: ]

 

五代宣州窑白瓷瓜棱执壶 安徽省古陶瓷协会展品

      冯先铭先生列出了明嘉靖四十一年《宁国府志》、明万历年《宁国府志》中记载的安徽省宣州窑。

      《中国名胜词典·安徽分册》第23页也列出“古宣州瓷窑遗址”一条。 陈衍麟认为柯家村窑可能起建于五代,兴盛于宋早期和中期,败落于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4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李广宁先生将对泾县琴溪乡的陶窑村两次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和汇报。引起广泛关注,与会专家一致推断该窑址烧造年代是五代--北宋时期,其上限可能会早到唐代晚期,应属著名的宣州窑窑口。李广宁先生在泾县琴溪乡陶窑村发现的古陶瓷窑址,采集瓷片,还发现“宣”字款垫柱窑具,推测是一处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造日用品青瓷器的民窑窑址,上限可能会早到唐代;传闻中的古宣州窑不在繁昌,而是在泾县琴溪乡陶窑村一带;可能是南方传统的青瓷工艺与北方传统的白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李广宁先生还在泾县古坝乡窑头岭附近发现的古瓷窑堆积和一处烧造白瓷的窑址,推测此处应有一个大窑群,属于古宣州窑的组成部分。认为刻“宣”字款窑具应为宣州窑早期窑口,宣州窑始烧于唐,生产青瓷,到五代以后熔南北方烧瓷技术为一炉,烧制出江南独树一帜的白瓷器,在南唐时成为官窑。认为竦口、琴溪、霞涧窑青瓷受越窑青瓷影响,泾县窑头岭“卵白”釉瓷与文献中的宣州窑白瓷釉色一致。后一观点也得到了叶润清先生的认可。

五代白瓷五花式口盤 口徑13公分,底徑7.1公分,高2.3公分台北故宫藏

      胎色白,除器底外通施白釉,胎釉結合緊密,器表施釉均勻,釉表光潔,釉色白中泛青。圈足著地處粘結窯砂,應是仰燒而成。相似作品見於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安徽合肥姜氏墓,以及1996年發掘安徽涇縣窯址[2],國外亦有收藏,從胎釉推定本展品可能為安徽涇縣窯燒造。類似造形見於吳太和五年(933)江蘇連雲港市王夫人墓、南唐保大四年(946)安徽合肥市湯氏縣君墓、南唐建隆二年(961)江蘇南京市李璟墓等地出土的白瓷五花形碗。

民间同类私人藏品的底足图样

      1985年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安徽省芜湖县花桥乡东门渡瓷窑址,发现瓷器和窑具标本和乡民们拣选的10多件有印记已残破四系罐,罐近底处有阴文印记“宣州官窑”四字。1991年3月中旬合肥市阜南路发现一处窖藏,发现十几件“宣州官窑”款的瓷器。


      李广宁、董家骥对宣州窑提出了几个观点:1、标本证明宣州窑存在;2、东门渡窑至迟在唐代已经烧造,还可能上推到六朝或更早,印有“宣州官窑”戳记的标本是北宋时期的酒罐,证明至迟在北宋就已有宣州窑的名称,确认以州命名窑址不会晚于宋代;3、推断“宣州官窑”是由宣州官府因官营酒业的生产需要而官办的陶瓷厂,并非皇宫御用;4、“宣州官窑”并不是宣州窑的全部内容;5、南唐君主在宣州烧瓷以供御用是有可能的。

      李辉柄指出安徽南部除繁昌窑外,绝大部分瓷窑都以烧青瓷为主。泾县窑碗残片为多,时代可早到北宋初期,下限可能到南宋时期。繁昌窑以烧制青白瓷为主,为北宋时期。绩溪窑、泾县窑等青瓷与歙县窑同属于一个系统。阚绪杭将泾县碗冲窑与皖南的其他三个窑口(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绩溪霞涧窑)分割开来,分属宣州和歙州之地,后者统称为歙州窑,前者是宣州地区继繁昌窑、宣州官窑之后又一代表性窑口。

      王业友对繁昌窑进行了调查,认为繁昌窑最迟北宋早期已经开始烧造,北宋中晚期进入盛烧年代,南宋时期开始衰落。1984年和198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泾县的琴溪乡和古坝乡发现多处古窑址及大量遗物,并在古坝窑址出土了一块有“大中祥符四年十月”纪年铭文的瓷片。

      谢小成调查发现了相当数量带文字匣钵和十几件腹壁近底处戳印“宣州官窑”款的罐底残片。提出:1、东门渡窑起码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宋代是鼎盛期。2、产品与当地发达的酿酒业和盛产名茶有关。3、窑址发现大量宋代及以前产品,与“明时岁贡官瓶”相悖。4、总结对皖南古宣州域内发现窑址认识的七种观点,推测宣州“雪白瓷”是否为大量外运而来的定窑白瓷。

      繁昌县文物部门调查并指出柯家村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衰弱于南宋,元初可能有一两个窑口继续经营,其后逐渐废烧。认为,把繁昌窑(含柯家村窑)作为宣州窑主要集中地还是较为恰当的。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有学者大胆推测:这里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中国陶瓷史》记: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青白瓷的早期烧制历史还不清楚。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5年会上,吴兴汉认为繁昌窑在宋代主要是属于江南地区烧造青白瓷瓷窑体系中的一处重要瓷厂,而宣州官窑则是唐宋时期宣州地方官府监办的以烧造一般民间用品为主的陶瓷窑厂。谢小成认为,广义上讲,宣州窑系指古宣州境内有相承关系的窑址,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和繁昌柯家村、骆冲窑的影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而言。张勇对东门渡是早期宣州窑的发源地之一等观点进行了阐述。胡欣民就窑址的命名、文献的记载、东门渡为民窑、有“宣州官窑”款识的罐类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等进行讨论,认为古宣州窑是指一处窑场,而不能成为窑系。

      张勇、李广宁还对宣州窑白瓷进行了研究。

      刘毅分析了东门渡窑产品的时代特征、东门渡“宣州官窑”和文献中“宣州窑”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窑场。提出“宣州官窑”属于官府直接经营窑场,工匠以服役或雇佣的形式劳作期间的生产方式。认为南唐二陵出土瓷器推测出自宣州颇有合理性。

      也有的提出“繁昌窑应曾为南唐国烧制宫廷用瓷,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宣州窑”。

      百家争鸣的同时,2004年11月22日,宁国市山门中路北闸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大小不同的四系罐、二系罐和其他瓷片,还发现“宣州官窑”罐底残片。



 “宣州官窑”款残片和青釉四系罐宁国文物管理所藏(图片来自《宣城文物解读》)

      2、2010年以后发表以及新发现

      宣州古窑址群1993年发现,1996年原宣州市博物馆进行了调查发现100余处瓷片堆积。2005年5月至2006年初结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了详细调查,初步探明保存较好的窑址达60余处,2009至2010年宣州区文物部门又展开详细调查。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窑址群主要散布在宣州区古泉、养贤、狸桥三镇。窑址时代为晚唐——明代。器形更为丰富多样,有带字窑具并采集到三件点褐彩标本。初步认为“宣州窑”应该指沿水阳江流域以烧制青釉产品为主的一系列时代风格相近的群窑构成的窑场,由官方监烧的民窑窑址,分布范围包括古宣州境内的宣州、郎溪、泾县、宁国。

窑址宣州区古窑址群分布范围示意图(《安徽宣州古窑址群调查报告》)


 
狸桥镇东云行政村山岗1号窑址
 

古泉镇风头村窑址碎片堆积场

      2013年冬,水阳江狸桥段开卡,河道发现大量瓷器瓷片,以宣州窑和长沙窑为主。出宣州区后期组织抢救性翻查拣选外,大量瓷器等流往各地。宣州窑新发现器形有鼓、砚、枕和许多模仿长沙窑器形如水盂等,还发现大量点彩器。(以下藏品来自宣城本地藏家)


唐青釉点彩带盖水盂

唐青釉点彩壶

唐酱褐釉


唐青釉点彩狮形研残片

唐青釉点彩腰鼓

宣州窑款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