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窑发现北宋北方窑系最大体量窑炉
烈山窑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处于濉河的支流雷河岸边,西距雷河1公里左右,东靠烈山脚下。2017年9月,该地发现一处古窑址。2018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晚期至北宋窑址区域和Ⅲ区汉代窑址区。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1处墓葬。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陶瓷器残片。可复原器物达2000余件。
Ⅰ区金元窑址区
Ⅰ区遗存是此次发掘最丰富的区域。发现2处窑炉、40余处灰坑、1处道路、10余处灰沟等,出土大量遗物。
2座窑炉分别是2号窑炉(18HLY2)和3号窑炉(18HLY3)。Y3是在原Y2的外围基础上扩建而成,Y3叠压在Y2之上,则Y2的时代要早于Y3。也就是说Y3是在Y2的现有基本形态上改造再利用。在空间上部分重合,这种改造也比较特殊。改造最大的部位是操作间和火塘两处,范围均增大。两座窑的烟囱被破坏,其他部分保存完好。由操作间、火门、火塘、窑室组成。
Y2和Y3窑炉(金代)
作坊区发现一些储泥池、淘洗池、水井以及道路的遗迹,与窑炉是配套使用的。在窑炉的西侧发布有大片的瓷器堆积层,最厚处达1.8米左右,即就近倾倒残次品。
Ⅰ区出土瓷器种类较丰富,包括白釉、白釉黑褐花、酱釉、黄釉、绿釉、青釉、黑釉等。除了碗、盘、盏等生活用瓷器,还发现了人物俑、动物俑、围棋子等。有的瓷器上有墨书、刻划或彩绘文字等。可辨识文字有“祐德观”“华严寺”“公用”“宿…”“黄一郎宅”“比范五公”等。
Ⅱ区唐代晚期至北宋窑址区
Ⅱ区共清理窑炉3座。以4号窑炉(18HLY4)为例,Y4是2018年发掘的最大窑炉,单纯窑室面积就近24平方米。保存较好,由操作间、火门、火塘、窑床构成,烟囱被破坏。Y4窑床长4.5米、宽5.3米,两侧部分保留了几层窑墙,窑床表面可以看到铺了多层耐火砂。双烟道,均长1.38米、宽1.44米。火塘长3.7米、宽4.44米,火塘呈圆弧三角形,范围较大,约10平方米。迎火墙保存完好,由窑砖和窑柱砌筑而成,呈三顺一丁式砌筑。火塘内堆积大量红烧土和耐火砖。火塘底局部是一层青灰色遗迹,疑是草木灰遗留下来的痕迹,同时也存在红烧土烧结痕迹。火门呈长方形,由石头垒砌,长0.6米、宽0.5米,堆积有较厚的红烧土。操作间长7米、宽1.7米。操作间是开放式的空间,在火门两侧形成一排挡墙,前面场地略凹形成一定的活动空间。挡墙由窑柱、窑砖和石头砌筑而成。
北宋时期最大窑炉Y4
Ⅱ区的作坊区没有找到,仅在Y1的正前方发现一些灰坑或瓷片堆积区。即Y1在毁坏不用之后,窑前区域变成了Y4的残次品堆积区。
Y1窑炉(唐代末期)
Ⅱ区出土产品主要是白瓷、绿釉瓷、黄釉瓷、琉璃器、三彩瓷、素烧瓷等。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罐、枕、俑、建筑构件等,比较重要的黄褐釉印花大砖、琉璃建筑构件和三彩瓷器。窑具有窑棒、垫板、垫饼、三叉支托、垫圈等。时代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晚期。
三彩三叉支托
在Ⅱ区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宋三彩瓷器标本,主要是碗、盏、罐和窑具等。有多块瓷枕片上刻划“鞏縣”字样。这是通过科学考古发掘证实烈山窑址兼烧制宋三彩的地点。
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织召开了“淮北烈山窑考古发现暨北瓷南传线路学术研讨会”,对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达成以下几点认识:
北方白瓷向南传播路线的中转站
唐代晚期发生了北方白瓷制瓷技术向南方传播的过程。烈山窑址生产大量白瓷、白釉黑褐彩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明晰的白瓷自北向南传播的瓷业技术线路通道。烈山窑址生产的北宋白釉瓷器采用了覆烧技术,覆烧技术是定窑创烧的,说明烈山窑受到了北方定窑的影响。金元时期的涩圈支烧技术同样是来自于定窑的支烧方法。尤其是白釉黑褐彩瓷器的发现,说明受到了磁州窑系的窑业技术的影响。
全国首次发现北宋时期烧造高等级琉璃建筑构件的窑址
烈山窑址除生产大量日用品之外,还生产一些琉璃建筑构件,如Ⅱ区窑址中出土的黄釉琉璃印花大砖,长宽均为31.5厘米、厚4.5厘米。这类瓷砖多出在高等级建筑或墓葬中。烈山窑还生产许多琉璃龙形建筑构件,多数为素胎,还出土一些琉璃筒瓦。烈山窑址是全国首次发现北宋时期生产大型琉璃建筑构件的窑址。
黄釉印花大砖
素胎龙纹建筑构件
首次考古发掘发现兼烧宋三彩的窑址
烈山窑址是考古发掘发现的烧造宋三彩的窑址,全国罕见,是目前我国首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烧造宋三彩的窑址。出土大量烧造宋三彩的支钉、三叉支托、模具等,并且在出土器物的枕片和素胎建筑构件上多次发现带有“鞏縣”字样的遗物。巩县的大小黄冶窑在唐代是烧制唐三彩器物的重要地点,到了宋代虽然没落,但附近的芝田窑仍在烧制三彩瓷器。说明巩县的窑工来到了烈山地区传播宋三彩的烧造技术。
“鞏縣”素胎枕片
北宋窑炉体量最大、构造特殊、高超的烧造技艺
发现的几座窑炉属于北方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窑炉建造技术较高,窑炉形体及装烧量较大。其中Y4窑室面积近24平方米,火塘又大又深,也有10平方米左右,窑炉总长度达12米,这在北宋北方瓷窑系统中应是最大体量的窑炉。烈山窑址并没有发现炉渣,且在金元窑炉的火门内发现多层木灰烬,说明烈山窑是采用柴烧。根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检查结果得知,烈山窑烧造技术比较高超,在北宋初期可以烧高温钙釉印花大砖及低温铜红釉瓷器,尤其是北宋低温铜红釉是全国罕见。烧造采用的窑具丰富多样,装烧技术多样,且很成熟。
向官府和寺院贡烧瓷器
烈山窑址出土一些釉彩书的瓷器,从文字上可以断定是供给官府和寺院的瓷器。如发现的彩绘“公用”的青釉罐口沿残片、刻划有“丘大人”字样的罐残片,表明存在官府定烧的产品。另外还出土许多特供给佛教寺院俑的器物,如彩绘文字“华严寺”“祐德观”“金刚會”“清净会”等瓷器,与寺院用器有很大关系。
黄釉褐彩“公用”字罐片
通济渠沿岸的瓷窑址,是顺大运河流淌的淮北贸易瓷 烈山窑址位于雷河东岸,雷河通过濉河与大运河相连。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国内。烈山窑遗址的发现为大运河瓷器贸易产品来源找到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和产地,也为今天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支撑点,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向安徽淮北烈山区辐射提供了重要桥梁纽带。
烧制琉璃器的垫砖
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宿州窑” 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金代以仿定瓷为主要特色的宿州窑和泗州窑在萧县窑的南面与东南面,与萧县窑接壤并存。其文载“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且出土遗物中发现有“宿”字碗瓷片。宋金时期烈山窑址所在地归宿州管辖,且地理位置也是在宿州的西北方向,应该是宿州窑。宿州窑生产仿定瓷器与北民南迁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