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中村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果场中村,距市区8公里。该窑为北宋中晚期创烧,由珠山中心作坊区、宋代珠山窑址、元代蛇头山窑址、元至明初的草寮山后山窑址及珠山1—4号山窑址组成,面积27万平方米。制瓷作坊遗迹、宋代古道、石拱桥、桂花古树、瓷土矿保存完整。
中村窑窑址,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酱釉瓷等。产品种类丰富,有各式碗、盘、杯、罐、炉、壶、灯等。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纹饰有各式蓖纹、划花纹、折枝花、鱼藻纹、吉祥纹饰和数字等。
整个窑场以珠山作坊区为中心,从北宋中晚期创烧开始,延续至明初,成为三明地区当时规模最大的窑场。珠山作坊区面积近3万平方米,由生活区和生产区两部分组成。白水河由南向北穿越整个作坊区。作坊区功能明确,分工细致,以白水河为界,东面为生活区,西面为生产区,各个窑址又有相对独立的制瓷作坊区,形成了规模宏大,作坊系统完整、持续烧造时间长的青白瓷窑系窑场。
1993年至1994年,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和三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两次对其中的草寮后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出完整的元代龙窑窑炉、陶洗池作坊、制坯作坊、窑神祭台等遗迹。同时还出土了一批瓷器、铜器及窑具等珍贵文物。窑炉为长条斜坡式龙窑,斜长83米,窑炉由窑头、窑室、窑门、窑尾等组成,保存完好,是目前我省发现的烧制青白瓷最长的龙窑。
中村窑持烧时间历经宋、元、明数百年,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在福建省亦为少见。特别作坊遗迹的系统性、珍贵性和保存的完整性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的肯定。1991年,中村回瑶窑址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