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盏因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宋人通称其为“兔毫茶盏”,故而得名。宋代盛行饮茶、斗茶之风,斗茶讲究茶水的颜色和汤花,为衬托白色茶汤,及分辨水痕,黑盏方便识别输赢,茶盏足小而浅,便于把握手掌之中。因此厚胎保温的“黑釉茶盏”成为当时士大夫、文人间的最爱。
德化碗坪仑窑黑釉兔毫茶盏
茶盏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茶盏胎骨厚重,胎色黛黑,内外通施黑釉,外壁挂釉不及底,足底无釉露胎;釉层上薄下厚,故口沿一圈呈赭褐色,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内外黑釉面上带土黄色条缕丝纹,类似野兔毛毫,其纹理较清晰,且细腻流畅。此件黑釉兔毫茶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碗坪仑黑釉茶盏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
宋代,我国有多地在烧制黑釉器物,福建省德化县碗坪仑瓷窑亦生产黑釉器。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宋代的建安就是现在福建省的建阳县,更是以烧制黑釉“兔毫盏”闻名于世,其所烧造的黑釉“兔毫盏”就出自于建阳水吉镇的池中、后井二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和源头坑等处。福建省德化县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德化县城西部盖德镇盖德村,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组织发掘。碗坪仑的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蘸釉和荡釉兼用的方法。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南宋碗坪仑窑,改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除碗、盘、钵、罐、壶、盏等日用瓷外,还新生产了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