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屈斗宫德化窑址列入“海丝”申遗考察名单






[日期:2016-06-18] 来源:瓷都德化  作者:徐锡思 王金淼 [字体: ]

 

      日前,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透露,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列入“海丝”申遗考察点名单之一。对于外界来说,这些深藏地下的遗址,依然还蒙着神秘的面纱。


      屈斗宫窑址就在德化县龙浔镇宝美村中部,1988年3月就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窑址依旧没能成为地标,外地人要探路前去,最好是问“德化六中在哪”,因为屈斗宫窑址就在围墙里面。

      不知情的人都以为,这个地方就是全部,那肯定是错了!现在能找到、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就有46处!根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上世纪60—70年代考古调查,浔中、龙浔、盖德、三班等四个乡镇,宋代到明代的窑址就有64处;2012年,由省、市、县三级联合调查确定,保存并能明确四至范围的,还有46处。
    今年,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除了屈斗宫窑址保持在围墙内,其他窑址的四周,都向外延伸50米。“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都被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项目。


    当地人叫它“鸡笼窑” 曾出土器物7500多件
 
      位于德化县第六中学的屈斗宫窑址,有门户、有围墙、有介绍,门前还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在当地村民看来,老一辈都叫这个地方“鸡笼窑”。
      1976年4月25日到7月26日,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联合组织挖掘,确定窑址为宋元时代;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揭露面积约1015平方米,清理出窑基一座,有17间窑室。
      当时,共出土了不同类型的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大部分为残件,少部分为完整器。这也成为德化窑遗址几十年来的“老代表”,在现场依然能看到诸如印模、制坯转盘、铁刀、匣钵的残件,还有碗、盘、碟、壶、瓶、盒等碎片,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都进了博物馆。
      德化窑址,除了屈斗宫,2012年后,梅岭窑址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如果不是知情人带路,很难找到梅岭窑址:到了三班镇泗滨村,拐进小路,狭窄蜿蜒,爬坡过坎,突然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遗址,两条已初步挖掘的龙窑,边上满是陶瓷碎片;采访当天下着雨,土窑上面还用篷布盖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为上了海丝申遗的考察点名单,德化县文管办前段时间还特意重新做了资料,包括航拍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周边就是一片荒野,但走近了就能看到,隔着一条小溪,遗址在山坡上,对面的农田还有人耕种。
      这些残片,就这样散落在地面,风吹雨打,但没有消失。原因很简单,三班镇自古都是陶瓷生产的集中地,边上的高岭土就是最好的材料,用完就换个地方。这一大片窑址群,初步测量占地1700多亩,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等各个历史阶段的窑炉遗址都有,清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窑址1座,即为梅岭窑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
      这处“新面孔”,距离县城仅6公里,一些相关的保护和周边开发已经在规划当中。小溪边上的瓷土加工水碓,依然用水提供动力,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这种原生态的古窑址,其他地方找不到了。这次借了海丝申遗的东风,相信会有更好的未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