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每个时代的茶、茶具,其清雅之韵,都是高妙风致的茶语。
福建省是中国古陶瓷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福建窑口在中国烧窑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其中,将乐窑在商周时起兴,繁盛于两宋,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实用性强且富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陶瓷。现今陕西省西安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展区中,一幅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中标注的中国60多个瓷窑遗址引人关注。 其中八闽属地仅有两处瓷窑遗址,将乐便是其中一处。由此可见将乐窑在唐代烧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古陶瓷古朴、精致,陶瓷茶具有独特的功作。宋人爱饮茶,喜茶盏:将被精细研磨的茶末分予茶碗中,加入沸水,快速搅拌,完成“点茶”工序。茶乳花细腻,紧咬盏沿、久聚不散之美恰似陆羽在《茶经》中“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若绿钱浮于水渭”,又“皤皤然若积雪耳”的似梦如幻。纯白的汤色配上专门为斗茶设计的黑釉茶盏,最能体现宋代饮茶文化和艺术韵律。宋人“惟煎两碗茶,同此对梅花”的雅趣,可见一斑。
出产贡茶足可见当时饮茶之风的盛行。贡茶园常年为皇宫贵族提供茶叶。北宋时期,太湖地区气温下降,贡茶园发芽率降低,这影响了清明前向皇宫提供大量贡茶。 因此贡茶园的贡区由江浙扩展到福建福安,南方茶叶种植区域扩大,带动了将乐茶叶的发展。
将乐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早在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置县,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杨时在《贤圣院记》中所描述的“将溪琚闽之上游,地险而隘,以崇山大陵为郭郛,惊湍激流为沟地,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故五季之乱,人乐居焉”恰似“世外桃源”的安稳。两宋时期将乐隶属福建南剑州,元朝丞相脱脱在《宋史》中言:“南剑州元丰茶产剑浦、将乐、顺昌、沙县、尤溪五县”。《八闽通志》中也有记录:将乐县“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都印证了将乐有好茶出产。
同时民间也出现饮茶热的现象,茶叶交易在民间的火热,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茶在宋朝,已经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事之一的地位。街头巷尾的卖茶商贩云集,饮茶的生活习惯进入平常百姓家。
将乐人好喝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1310年前后)中也称赞宋代的南剑州贡茶:“惟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充岁贡和邦国之用。”《闽书》载:“南安、德化、建安、建阳、将乐、长汀、漳浦等县均产茶,并有佳茗。”《将乐县志》载:“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得雨露凤霜为美也。”
作为“客家摇篮地”的将乐,将乐先民所饮的客家擂茶(擂茶为将乐县的一种茶饮品,用擂持将放入擂钵中的茶叶、芝麻、橘皮以及青草药等细磨,冲入沸水饮之。)烜赫一时。将乐先民专注于烧制擂茶钵以及擂茶器具。1996年,在古镛镇玉华机砖厂发现隋末唐初古窑址、2009年到2011年,省考古研究在横窼栋等地发掘数处龙窑。两处窑址中各式带酱青釉,内壁刻有较深放射状的擂钵,以及擂茶配套器皿如烧罐、大盘、缸等让人应不暇接。
西晋至宋代期间,“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战乱,黄河流域居民大批从中原南迁。先民中有一些技艺精湛的制瓷工匠凭借将乐远离中原没有朝廷干涉,又是闽西北地区水运交通中心之一,主要航道金溪(流线为金溪—沙溪—闽江)流经于此,利用境内蕴藏的丰富瓷土和水源进行陶瓷生产和运输。而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将乐窑陶瓷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市场对茶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