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德化古窑址






[日期:2021-10-25]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作者:佚名 [字体: ]

      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境内窑场林立,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

      无论是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还是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千年瓷都,瓷通四海。

      3700多年前,自第一片原始青瓷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成功烧制,数千年来,德化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德化窑瓷器成为重要贸易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家竞相追逐、定制、仿制的奢侈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化窑也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官窑”。

      德化窑瓷通四海 “价值与黄金相等”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德化窑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尤以青白瓷、白瓷为代表,在器型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产品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屈斗宫窑址

      1932年,《国际贸易导报》上有文章称:“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文中“福建”指当时的泉州港,瓷器则主要来自德化。

      与馆藏瓷器一同镌刻着海丝贸易盛况的,还有出水瓷:迄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的18万件文物精品,德化瓷占了三分之一;1999年发掘的“泰兴号”古沉船,打捞出水的35万件都是德化瓷……

宋·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花口洗(“南海一号”出土)

      一座横跨四朝的窑炉遗址 填补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缺环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这些窑址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德化各个乡镇,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中,宋元时期德化外销瓷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则是典型代表。

尾林窑址

内坂窑生产作坊区

宋·青白釉复仰莲纹瓶(尾林窑出土)

      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十分难得,为此,当地人为尾林窑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一眼千年”。

尾林窑瓷土加工区

      20世纪以来,德化开展了一系列古窑址调查与发掘。

      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东南面与祖龙宫窑相邻。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屈斗宫窑址

      建设窑址公园

      让千年瓷史可触可感可见

      千百年来,德化人民撮土为瓷,以瓷为业,生生不息,遂成瓷都。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德化迄今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近年来,为推进古窑址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德化当地规划建设德化窑遗址公园,以展示世界“官窑”的千年独家记忆,让千年瓷史成为一部可以触摸的文明史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