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江建新领队,2012年11月—2013年1月对景德镇市中华南路落马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景德镇市中华南路落马桥窑址,西距昌江约0.6公里,南距南河约1.5公里,自古以来便是景德镇窑火繁盛之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陆续出土有宋—清代的窑业遗物,1980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清理,距地面1.7米处发现元代遗物,主要有青花瓷、青白釉瓷,和卵白釉瓷等。青花瓷以小件为多,瓷胎略粗,品类丰富,有“头青”、“戴彩”字样的试火具和有八思巴文的残钵和“辛巳”二字的元青花瓷片等。此次由于红光瓷厂院内盗掘严重,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自2012年11月10日启动并开展前期工作,2012年11月23日布方275m2面积并开始发掘,2013年1月2日根据发掘需要扩方至485m2。2013年1月31日结束第一阶段田野发掘工作。根据出土遗物和遗迹进行的初步整理情况看,本次发掘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发现并清理了从宋末元初到清末民初的地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从地层情况看,红光瓷厂窑址的陶瓷生产从元早期到清末民初一直有延续。第一期为宋末元初,是窑场生产的滥觞期,主要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另有少量白瓷,以及极少量红绿彩瓷;器型以碗盘为主,另有少量鸟食罐、香炉、骰子、盒盖、盏托、小雕塑等。第二期的时代为元代中晚期,以青白瓷和卵白瓷为主,晚期地层出现一定数量青花瓷,以及少量蓝釉和极少量釉里红瓷,器型丰富,有盘、碗、高足杯、瓶、罐、炉,还有执壶、扁执壶、匜、砚滴、笔山等,产品制作精细。该时期青花瓷器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露胎处现火石红;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纹饰层次多,属“至正型”中的高档产品。第三期的时代为明初,以青白瓷、青花瓷,和白瓷为主,还有极少量红绿彩瓷。这一时期的地层出现较多“空白期”特征产品。器型以碗盘为主、较多折腹碗、深腹盘,还有高足杯、罐、人物小雕塑等。第四期的时代为明中期,出土瓷片青花为主,夹杂少量白瓷,以及极少量颜色釉、红绿彩、青白釉瓷片。器型以碗、盘为主,同时有杯、盏、盒盖、香炉、碾钵、砚台、高足杯、灯盏、小陶雕。第五期的时代为明末清初,出土物有青花瓷、白瓷、青瓷黄釉瓷、低温黄绿釉瓷等。器类主要是碗、盘,少量的瓶、罐、壶、佛像等,另见紫砂壶、低温黄绿釉人物小雕塑等。第六期的时代为清中期,出土瓷片主要是青花瓷、白瓷、青釉瓷,少量的蓝釉瓷、酱釉瓷。器形主要是碗、盘、小杯,少量的小瓶、罐、烛台、雕塑等。碗、盘底部多见方形花押款。第七期的时代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以以青花瓷为主,其次是青釉瓷、白瓷,再次为少量的酱釉瓷、蓝釉、白釉彩绘瓷等残片。器型主要是碗、盘、小杯,少量的罐、壶、瓶、匙、器盖、烛台、砚滴、象棋子、雕塑等。这一以考古地层为基础的发展序列的分期,将能完善已有的景德镇窑口年代发展序列。尤其是明初地层和元代地层出土物对了解和解决这一些时期的陶瓷生产情况及断代问题具有重大价值。
二、清理出一批重要的遗迹:包括13个元明清作坊房址、10个作坊澄泥池,和一座可能是高规格带祭祀或宗教性质的元代庭院,以及已经被破坏严重的明代龙窑残留遗迹一个,这些遗迹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以及陶瓷作坊内部分工有重要意义。
三、发现一些重要器物。如大量宋末元初的青白瓷、元代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枢府瓷)、和明早中期的器物,器型种类丰富、装饰手法多样,工艺水平较高,根据元代地层出土青花瓷的质量来看,该窑址也许是元代浮梁磁局定点烧造的重要窑场。
2013年3月初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发掘。同时我们将对第一阶段获得的资料开展理化分析等科技考古研究,下半年对第一阶段发掘资料进行室内整理,以期尽快刊出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