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乐平南窑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期:2019-10-23] 来源:乐平之窗  作者:佚名 [字体: ]

      10月16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共计762处,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其中,江西有32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乐平南窑遗址荣列其中,跻身“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

乐平南窑遗址

      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面的南窑遗址,在1964年被发现前一度“处于深闺无人识”。改革发展的和熙春风,穿越了时空,拂醒了南窑。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再次勘察,1983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将南窑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新世纪,随着发掘和保护力度加大,南窑遗址迎来面世“加速度”。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重点调查。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乐平市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3年12月,江西省文化厅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在乐平召开南窑古瓷窑址考古成果发布会。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历史悠久,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是瓷都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改写了景德镇地区制瓷史,是瓷都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南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

      现今揭露清理一座龙窑遗迹长78.8米,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也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同时考古研究表明,南窑最早使用减火坑技术,是晚期分室龙窑的发端。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古瓷窑址规模宏大,文化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保存规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是我国迄今发现窑炉分布最密集的、布局最有规律的、瓷业组织最严密的唐代窑场;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兼容越窑、长沙窑、洪州窑和河南鲁山窑等工艺特点;制瓷技术高超,烧造水平一流,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致,造型典雅,艺术性高,烧制技法和装饰艺术富有特色,有的技术走在同时期窑场前列,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南窑学术研讨会(徐天泽 摄)

2014年10月18日,参加景德镇(乐平)南窑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参观南窑遗址(郎治平)

      2014年4月,唐代南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4年10月,由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江西省文物局主办,乐平市人民政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文广新局承办的2014年景德镇(乐平)南窑学术研讨会在乐平举行。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34个单位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2015年1月,陶瓷泰斗耿宝昌再次来到南窑考察指导保护利用工作。

耿宝昌(右一)在南窑考察指导保护利用工作(徐天泽 摄)

      近几年来,乐平市委、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已经揭露的龙窑遗址搭建了保护房架以及防腐木板游步道,以服务公众参观旅游,安排了专人对遗址进行全天保护。同时南窑遗址实地与市博物馆南窑出土青瓷陈列室有效对接。2015年10月,乐平市博物馆与省考古研究所合作编著出版了《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南窑遗址纳入景德镇市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八要素之一。遗址本体及设施也得到了极大地保护和清理。南窑遗址文化展厅现正在施工布展中。

      随着南窑遗址列为“国保”的公布,南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