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曾经是广东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东陶瓷生产的重要区域。北宋时期,瓷窑遍布潮州城东西南北四邻,其中城东笔架山窑址瓷窑最为密集,有百窑村之称。笔架山窑在烧造和制瓷工艺方面有许多突破,提高了当地瓷器的烧造质量,生产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瓷器,产量巨大,大量的瓷器外销到东南亚等地,随着对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加深了对北宋潮州窑的认识。
一、笔架山窑的兴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潮州城外有大量的优质瓷土。
笔架山所用瓷土的化学成分;氧化硅77.64%,氧化铝16.65%,氧化铁0.75%,氧化钙0.19%,氧化镁0.30%,氧化钾2.99%,氧化钠1.16%,用这种瓷土烧制青白瓷是很理想的,且开采方便,为瓷器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宋代的很多瓷窑正是发现了优质瓷土原料,因此烧造出了质量相当高的瓷器,例如江西景德镇、南丰窑,福建泉州、同安窑等,这些瓷窑烧造出了胎质洁白釉质如玉的青白瓷,瓷胎由以前的灰胎、灰白胎,进步到白胎。
二、笔架山窑在采用龙窑和分室龙窑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烧造技术,推动了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
在笔架山共发掘了十座瓷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即单室龙窑,分室龙窑和阶级窑,均为长条形斜坡式,依山而建。建窑时先在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窑基和窑身用长方形砖或近似方形砖砌筑,然后两侧填泥加固。单窑龙窑全窑长度一般在30米上下,或稍长一些,分窑龙窑一般也在30米上下。但有些残长65.5米,或残长79.5米,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的瓷窑结构上是极为罕见的。窑室拱顶呈弧形,分火门、火膛、窑床、窑门、后壁,烟道等部分。室门设在窑室侧面,系装坯和出窑时使用,烧窑时则用砖临时封闭。龙窑底部均铺一层很厚的细砂,用作装窑时放装烧瓷器的匣钵,稳住钵柱,并增加窑内辐射热能,促进传热效果。笔架山窑的烧造技术有自身特点,从以上笔架山窑的窑炉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当时从业者已经逐渐掌握了那时先进的烧造技术,并且根据笔架山的地形特点,加以改进,窑炉结构由单室龙窑到分室龙窑,再到阶级窑,烧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笔架山的4号窑即为阶级窑,由分室龙窑发展而来,该窑从火膛进入窑床,窑床内分四个窑室,每个窑室前端均设有火厢(燃烧室),其上有投柴孔。现代阶级窑是依山势的斜坡度一座座窑室砌成,由下而上串联在一起的,窑室原则上头尾间小,中间大,这对合理利用热能,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作用。笔架山的阶级窑,与此相类似,窑的中间宽度比尾间稍宽。此窑出土的器物以青白釉为主,白中泛青,釉色晶莹。这是此窑对还原焰控制比较稳定,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这种阶级室与现代阶级窑外形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利用热能的原理基本一致。
笔架山阶级窑的发掘资料表明,此窑的后段窑底之下,还有早期窑底,后段窑壁之外亦有早期窑壁,说明原来该窑后半段坡度小,抽力小,产品质量低,对后段窑室进行的适当的提高和缩小,既加大抽力,又容易控制还原气氛,这无疑是很大意义的改进。
北宋景德镇窑燃料为松柴,使用龙窑,有意识的控制铁的含量,因此,能烧出精美的青白瓷。笔架山窑通过发展窑炉技术,同样烧造出精美的青白瓷,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三、笔架山窑学习当时全国各地窑场的先进技术。
创烧了一系列质量优良造型优美的产品。笔架山窑的器物造型与装饰技法种类较多。就碗、盘来说,形制各异。碗的口部就可分为撇口、敛口、敞口三种,足部有高、矮、直、撇之分。碗壁有弧圆、直斜,曲折的不同,构成各式各样的碗式。一般来说大型碗多为撇口,口为花瓣形。中小型碗多为敛口与敞口。敛口者器壁有弧圆与斜直两种,敞口器壁直斜。碗足的高度与碗的大小一般成正比,碗足大者足高,小者足矮。其中有仿定窑的莲花碗,仿景德镇窑、官窑的葵瓣口碗,仿吉州窑的酱褐釉斗笠碗。1956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调查时采集到笔架山窑的炉颇具特色,炉式达10多种,其中一种炉如碗形,炉身外部通体浮雕莲花瓣纹,莲花瓣四层重叠,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比例匀称棱线突出,瓣尖圆润,下承空心座,座面有的饰以下覆莲瓣纹,与炉身上的上仰莲花纹相对称,既和谐又完美,设计与雕刻技巧均属上乘之作。鲤鱼壶,这种产品是笔架山窑独有,受北方唐代鲤鱼壶的影响演变发展而来,壶身与鱼头、眼、鳃、鳍、鳞、尾全部模印而成,壶口从鱼嘴伸出作喇叭形,壶的底座化作鱼尾形,平底,在口沿与肩部贴咀柄,造型新颖,风格独特,体现了宋代潮州艺术的卓越技巧。这类壶菲律宾曾有出土,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华人均有收藏,造型完整。
控塑类粉盒,用三种圆形直身平底盒粘连在一起,盒内互不相通,盒盖亦粘连在一起。这是潮州窑产品,这类印盒在印尼亦有发现,可见是当日外销的一个产品。
西洋狗,仅见潮州窑烧制,狗的脸部很短,耳圆而下垂,身短,各种姿态均不相同,雕塑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当年潮州艺人用相同的瓷土,用不同的手法,制作出不同姿态的西洋狗,无疑是满足当年对外贸易的需要。
四尊完整的佛像,都是白釉,釉色白外微泛灰或米黄和浅绿色,釉面开细冰裂纹,胎为灰白色,除佛像底部外,通体施釉,像高约31厘米左右,头戴发髻冠,脸长方微圆,修眉目,眉际有一微微凸起的白毫,头部的发髻、眉、眼和胡须,描画酱褐色釉料,四座佛像均结跏趺坐于四方钝角座上。座像上分别刻有北宋“治平四年”,“熙宁二年”,“熙宁元年五月”“熙宁元年六月”铭文。并刻有潮州地名水东中窑(即笔架山窑)窑名,供奉人和雕刻工匠的姓名,其中一件刻“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十五娘,发心塑释迦牟尼佛永充供养,为父刘用母李二十娘阖家男女乞保平安,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六十三字。具有这样完备铭文的北宋佛像,国内仅见此四尊。
四、笔架山窑产量大,产品行销东南亚等地,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外销瓷产地。
笔架山范围很大,南北长约三公里,在面临韩江的西面山坡和山脚,遍地都是暴露出来的匣钵和瓷片。民间传说笔架山有瓷窑九十九条,故山脚沿江一带村落,被称为百窑村。笔架山窑应该是北宋时期东南沿海最大的窑址,每年出产的瓷器,总数应在百万左右,其数量之多实在可观。借助临近韩江之便,笔架山窑产品行销海外。执壶、鱼形壶、军持、凸雕莲瓣炉、刻花碗、碟、瓜棱形粉盒、莲花三联盒、玩具、人像、佛像等都是当年畅销海外的产品。
香港、海南岛和西沙群岛是我国古代陶瓷输出东南亚和西方各国的必经之地,2002年10月香港九龙钻山石基建工地进行考古抢救发掘工作,出土的古外销瓷碎片中即有潮州笔架山窑瓷片。2003年8月,香港元朗出土陶瓷中,亦有北宋潮州笔架山窑的青釉刻花碗,青釉敞口浅腹凸唇碗和刻直线条纹的青白釉粉盒。1980年海南岛琼州海峡和新溪角一带海域,发现大批古代外销瓷,其中也有潮州窑的产品。另外,在西沙群岛也发现过大量潮州窑的产品。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阿曼、沙特、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也发现不少潮州窑的宋代瓷器,说明了潮州笔架山窑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事实。
北宋潮州笔架山窑,学习了景德镇等各地瓷窑的技术和工艺,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生产了大量的优质瓷器,产品大量外销,成为北宋时期东南沿海具有重要地位的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