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成都琉璃厂窑址:2018〜2019年考古发掘报告






[日期:2022-04-24] 来源: 北京博文书社  作者:佚名 [字体: ]

琉璃厂窑,又称“琉璃场窑”“华阳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窑场之一。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成都东郊琉璃场,就是这儿。

该窑早在于20世纪30年代已引发学术界关注,原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葛维汉)在1933年对其开展过短期试掘。1942至1943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掘了成都老西门外的前蜀王建墓(光天元年,918年),冯汉骥先生在正式报告中将墓内出土的青瓷碗、盆、四系罐判定为琉璃厂窑制品,其烧造历史首次被提早到五代时期。

195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组在成都市郊东南的胜利乡一带清理明墓时,对窑址做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测,当时测量窑址占地面积约340亩,大小窑包共计21处。

而正式对该窑址的发掘,始于2018年5月。为配合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自那时起对琉璃厂窑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直至2020年3月。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窑炉、作坊建筑、水池、水井、挡墙、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窑址发掘区全景影像

整个工地分作I、II两个发掘区,其中第II区的地层堆积保存较好

第1层为现代渣土层,多为建筑垃圾

第2层为清代地层,第3层为南宋晚期至元代地层

第3层以下为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窑炉和作坊建筑

窑炉3座、水井2座、墓葬2座

二号窑炉(Y2)——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二号窑炉年代约在五代至北宋早期,平面呈狭窄的长条形,方向132度,揭露长度22.3米,坡度18至21度,窑床内宽2.25米,内部残深0.52米,窑顶为拱券结构,残存21段,使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纵联砌筑,大多已坍塌。窑床内外尚留有许多未及取出的瓷器成品,可辨碗、盘、盏、注壶、盘口罐等。窑床垫土厚0.4米,分作两层,上层为青灰色沙土,下层为红色烧土堆积。

南宋至元代水井(J1)

J1为南宋至元代的土圹式砖井,土圹和井台部分略呈方形,井圈为八角形,直径1.4-1.8米,揭露深度4.7米,出于安全考虑而未清理至底。

窑工墓葬(M2)——由东往西拍摄

M2为三室并列的砖室火葬墓,年代在北宋末至南宋早期,各室分别仅随葬瓷盏1件,其中的中室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赵文地券,券文直接墨书于垫板上,依稀可辨“火穴”、“华阳县安养乡”等字样,据券文内容以及地券使用窑具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当地窑工。




成都琉璃厂窑址(2018〜2019年考古发掘报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