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一个草木繁盛的小山头上,到处是破碎的瓷片和窑具,精美的青瓷、如玉的白瓷、印着莲花的黑釉瓷,堆积如山,俯首可拾。这里是羊舞岭古窑群遗址,分布在早禾村及附近几个村落,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古窑群始于宋代,盛于南宋、元、明,衰于清期,是湖南历史上规模宏大、质地较好、品种齐全的古窑群。前不久,羊舞岭窑入选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3年5月22日,记者跟着市文物局的专家来到这里,试图从满地碎片中重拾往昔,追寻逝去的历史。
古窑遗址遍地瓷片
现今可考的羊舞岭窑古窑址,东至沧水铺镇蜈蚣塘村,西至谢林港镇石湾村,北抵工业园帅家村,南至龙光桥镇早禾高岭村,共有26处窑址,分布于10个行政村,面积约13平方公里,大都保存完好。5月,顺着早禾村的一条乡间小道蜿蜒而上,我们进入了古窑地带。许多深色青瓷碎片镶嵌在泥土里,和小道浑然一体,不细看还分辨不出来。我们脚下,就是千年前古人烧制瓷器之所。
赫山区宣传部副部长汤济夫是研究羊舞岭窑的专家,他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处山坡前,山坡上的土堆里是重重叠叠的瓷片。汤济夫随手捡起一片青瓷,又弯腰捡起一个瓷模,两者一拼,巧了,严丝合缝!他说:“这里是一处文化堆土层,有12米高,生产南宋至元中期的青花瓷。采取复烧法来生产器具,这是一种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技烧方法。你们看,碗的边缘没有上釉,扣在窑具上就不会粘连,称之为盲口。”
从这些遗留的瓷片中,记者随意捡了几片,看到瓷器青灰、淡蓝、墨、褐色,有的胎体轻薄,颜色深重,有的青瓷如水般清亮,用手各持一片轻触,声音清脆。断痕犹新,仿佛是刚刚出窑的新瓷。
1979年4月,原益阳县文化馆组织文物调查时,在羊舞岭发现了这一片古瓷窑址。当年7月,县文物专干盛定国对窑址进行了两次复查,发现文化堆积集中点有高岭、牌楼、早禾、杨泗等九处,并实地采集了大量标本。从此,羊舞岭古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羊舞岭古窑最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宋代仿龙泉窑,明代仿景德镇窑的地方窑系。烧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在装烧方法和器物装饰风格上都表现出自身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仿定窑、仿景德镇窑、仿龙泉窑的一些烧制方法和模仿釉色。对我国南方宋元民窑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个遗址的挖掘价值很大,我们推测可能与邻近湘阴的岳州窑、长沙窑有关联。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羊舞岭窑还与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联系在一起,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来论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龙涛涛说。
千年制瓷历史长卷
目前羊舞岭发现的窑址有26处,按生产规模推断,当时应该有好几千名制瓷工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窑制瓷,专家给了我们答案。在宋代,北方的工业技术要比南方先进,制瓷业也不例外。当时宋、官、汝、钧、定哥窑都是以北方瓷器为主。南宋板荡,居住在北方的汉人逐渐向南迁移,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益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树木茂密,同时,盛产高岭土和釉料。丰富的燃料和优质的原料,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解放后我市成立的大众瓷厂和资江瓷厂,至上世纪90年代还在生产瓷器。
在早禾村建新组村民李许生的房前,有一口长满浮萍的小水塘,乍看并不起眼。但专家告诉记者,烧窑需要的原料是高岭土,这口小水塘是先人取土挖掘留下的遗迹。而他家杂屋后的小山坡,是一个典型的古龙窑,形如龙身,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组成。龙窑是拱形顶,整体呈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角度。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这样,木柴燃烧释放的热量,能够很快实现窑内各处的同步升温。
在专家的解说下,一副先人制陶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些满头大汗的窑工奋力挥镢,掘出的高岭土堆成小山。旁边是竹子搭成的作坊,有人在和泥,把原料做成大小不一的泥块。制坯匠脚踏转轮,双手灵巧,一个个泥瓷很快成形。画匠在坯胎上描画,山水、花鸟,龙凤、鱼虫、梅兰、竹菊、福禄,多姿多样。窑口前,有工匠运柴烧火,而窑顶上的瓷器已经出窑,窑工肩挑手提,由小路直接运至一个名叫碗棚山的瓷栈等候发运。
羊舞岭瓷远渡重洋
明末清初,洞庭湖及资江水域的船舶、木筏可直达早禾及周边一带。发达的水系为窑瓷的对外运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生产的瓷器通过水路运输抵达资江并进入洞庭湖,再经洞庭入长江,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陆路和水路,远销西亚和东南亚地区。
如今可以考证的是,窑址附近有一条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因长年流砂沉积,上游靠窑址一带已不能通航,这个地方叫清溪。下游通过修浚后经烂泥湖注入湘江,改名新河。沿着这条古河道从囤瓷口溯河而上,沿河两岸的山坡路边到处散布着残瓷片和烧窑工具。这些窑址主要分布于这一河道水系两旁的低矮丘陵地带,古河道现已成为宽阔的稻田区、大小不等的水库和水塘。汤济夫说:“羊舞岭窑走向衰落的原因有两个,在元代,瓷都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逐渐垄断了市场,对陶瓷产业有强力的冲击,还有一个就是水路的中断。”
看完几处古窑,我们在小路上与一位老人相遇,他的房子就建在窑址前。老人叫李苏良,上世纪80年代初是原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征收流散文物的通讯员。他笑着说:“我带着工作证件和发票,跑遍了大大小小的乡镇,收集了许多失散的文物。”据老人回忆,他收集过很多羊舞岭窑瓷器,其中不乏精品。有碗、盏、酒壶,还有一种大磁盘。古窑出产的大磁盘,显然是适应阿拉伯人、波斯人用手抓饭的习俗而产生的一种大型蝶类器皿,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羊在古代是寓意吉祥的动物。羊舞岭窑瓷器上的花纹,不管卷草还是文字,都像是在画羊。人们不禁猜想:羊舞岭是因羊在山坡上跳舞而得名,还是因为有羊舞岭窑,这里才叫羊舞岭?不管怎样,它是益阳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古代益阳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和祖先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和葆有。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和羊舞岭窑遗址公园的建设,这个神秘的古窑群将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世人提供一方精神和文化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