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湖南古代名窑:斗笠铺窑址






[日期:2015-08-02]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斗笠铺窑址,位于湘阴县城南乡紫华村八组瓦子江、窑坡一带。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有载录,当时窑业遗存分布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1.8米,有黄褐釉、绿褐釉陶、瓷残片,其器形有缸、罐、碗等,另外有乳钉垫圈等窑具。2014年3月文物部门调查时斗笠铺窑址窑堆被推去大半,大量唐五代的瓷器标本暴露于地表,有青釉印花碗、乳钉垫圈、匣钵等。另外在斗笠铺北向约100米的工程施工道路渣土垫层中发现大量东晋至南朝时期青瓷残片及窑具,可辨器形有青釉大平底碗、盘口壶、饼足杯、齿状支烧具、匣钵等。

    窑炉具体位置、明确原生窑业堆积的分布位置、面积、深度以及性质。勘探情况表明斗笠铺窑址所在地原为一较高的山包,当地称为窑坡,现今地貌已被推平为一台地,南北向长约60米、东西向宽约30米。现台地西部靠近洋沙湖的高处已被推平,东部低洼处填土深3-5米。我们在台地中部布设南北方向0.5米×40米探沟1条、东西方向0.5×10米探沟5条,探明在台地中部尚存原生窑业废弃堆积层,呈西高东低的坡状堆积,埋藏深度约30-50厘米,堆积层厚30-50厘米,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但未能发现窑炉等其他遗迹现象,也不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候所见的两晋南朝时期窑业遗存。本次对斗笠铺窑址进行重点勘探经探沟探掘的出土物有碗、盘、碟、杯、壶、碾槽、器盖等器形,胎质较粗疏,断面多呈深灰色,釉以青绿釉为主,另有褐釉、青黄釉等,装饰技术较单调,主要器形碗类均素而无纹,但在碾槽、壶、器盖等器物局部可见刻划、印花、镂雕等装饰技法,窑具有匣钵、乳丁垫圈、火照等。大量出土的碗底足多为宽扁饼足或假圈足,少量圈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废弃堆积内还出土数片胎质细密的白瓷片,从外观特征看,这些白瓷片并非该窑址自身烧制的产品,应是北方邢窑或定窑系的产品。根据出土器物可初步判断该窑址的年代为晚唐至北宋早期。这一时期在隋唐时期享有盛誉的岳州窑已日渐衰微,岳州窑的市场正被异军突起的长沙铜官窑所取代,这一时期岳州境内的古窑址在此前的工作中发现较少,斗笠铺窑址可视为晚唐至北宋时期岳州境内代表性窑址,该窑址的发掘将对研究岳州窑在晚唐的演变及其与长沙铜官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