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南宁发现首个明代瓷器窑址






[日期:2015-01-24]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龚文颖 [字体: ]


    后期的窑壁直接砌在碎瓷片堆上,考古人员据此推测这个古窑也许经历了两个朝代。 

匣钵残件

考古人员正在对三岸窑址进行发掘考证

    地点:仙葫开发区邕江岸边

    年代:明代

    性质:民用

    形制:龙窑

    特点:跨度4米的宽大穹顶

    南宁市范围内发现第一处明代瓷器窑址!2013年4月1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邕江沿岸发现了一个民窑遗址(暂命名为三岸窑址),出土了一批陶瓷制品碎片。据初步断定,该古窑建造于明代,距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记者在窑址现场看到,这座古窑位于邕江边,尽管窑身已经垮塌不少,但可看出它以黏土和方砖为壁,沿着倾斜的山坡而建,形如龙身。考古人员介绍说,这是古代南方地区流行的典型龙窑形制。从山脚往上,依次建有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最下面的叫“窑头”,最高处叫“窑尾”。龙窑有一个优点——烧窑时使用的燃料少,升温快,窑内温度高,烧出来的瓷器硬度较大,釉面晶莹美丽,质量很好。

    由于古窑目前仍处于小规模试掘阶段,只有约60平方米面积露出真容。记者从最低处的窑门走进窑内,只见4个窑室沿着山坡依次排列,长度约六七米,后面的部分仍隐没于黄土中。窑室内的窑床上还残留着烧瓷用的垫饼和支座。由于长期高温烧窑,窑壁和窑床凝结了一层琉璃质,厚度约有1厘米。

    窑室里散落着一些碎瓷片,大多有一层淡青色釉面,少数呈蓝灰色,还有的是浅褐色。

    “这只是古窑的一侧,根据龙窑的形制,如果以窑门为中轴线,那么应该还有另一侧窑室没有发掘出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覃芳介绍说,他们之前发掘过的古窑多半只有一米多宽,只容得下一人进出。三岸窑址宽度约有4米,长度尚未确定,规模相当大。

叠成一摞的瓷器

    这个古窑的发现比较偶然。覃芳介绍说,今年3月初,考古队途经这片野地,脚下忽然踩到了几块瓷器残片。细心的考古人员立刻捡起来辨认,并且在附近搜索。当他们扒开密密的灌木丛时,掩盖在浮土下的一堆“废品”映入眼帘。

    这堆“废品”是由烧坏或有瑕疵的陶瓷制品长期倾倒而成。考古人员从厚度近两米的废品堆积层中,辨认出碗、盘、碟、罐甚至烟斗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残片,不少器皿还保持着烧制时的层叠状态,于是认定:附近一定有窑址!

    经过近一个月的勘探与发掘,被荒草和黄土湮没的古窑终于现身。尽管经历了几百年来的邕江潮起潮落,古窑除了被洪水冲塌了半个窑室,其余遗址仍然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你的脚下,应该是个火膛。”南宁市博物馆考古人员黄强指着记者所站的窑门下方说。

    根据陶瓷制品的器形、纹饰和烧制技术等,考古人员判断古窑建造于明代。覃芳捡起一块砖给记者看:“这么大块的砖在宋代是少见的。明代是个开放型的朝代,与宋代相比,制砖比较大块,砌出来的桥梁、雕刻、宫殿也都比较大气。从这一点来看,也能断定这是明代的产物。”

    站在古窑遗址,放眼望向宽阔的邕江江面,能想像得到当年古人在江边取水取土、砍柴烧窑的辛劳景象,以及将瓷器装好运往江边码头,装船运往各地的繁忙景象。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介绍说,三岸古窑遗址是南宁市在古窑址方面一个比较重大的发现,说明在明代时期,邕江一带已是交通方便、制造业和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此外,古窑遗址对研究古代南宁人的生产生活,有一定佐证作用。

瓷烟斗残件

部分瓷碗 

    古窑未解之谜

    使用寿命

    “这一道窑壁,为什么砌在碎瓷片堆上?”覃芳用手指扒掉一层黄土,指出压在砖头下的大量瓷片,“莫非是之前的窑使用太久,塌掉了,才在废墟上重新砌了新窑?”

    考古人员经过一番讨论,认为一部分窑壁和窑室所砌的砖块有差别,显然是两个时期的产物,“也许这座窑从宋代一直用到明代,中间经过了修补”。

    超宽穹顶

    “窑室有4米宽,那么跨度4米的半圆形穹顶又是怎么砌成的?建造穹顶所用的楔形砖又在哪里?”黄强对古窑穹顶产生的疑问,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考证来解答。原标题:南宁发现首个明代瓷器窑址 距今四五百年(组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