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太湖流域浙江东苕溪沿途古窑址调查与思考






[日期:2014-04-28] 来源:台湾《故宫文物月刊》  作者:孙荣华 [字体: ]

  (6)、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窑址仅发现Y33、Y34两处。这两处窑址均处在县内中部略偏西的三桥镇区域内。从窑址的产品质量和制作工艺、风格等方面分析,并和前期窑址相比较,已有了一些明显的差异,而且风格上也发生了一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器形、装饰和施釉等几个方面。产品出现了带系罐、带流壶等,这些在前期的窑址中均是较为少见的。从装饰和施釉方面观察,也有了许多不仅相同的地方,如一些器物的肩部仅饰一圈弦纹作为装饰、素面器物较多、施釉较薄呈淡黄色,胎质也不够坚致、产品的风格发生了变化等。总结发现,这一时期的古窑业,经过了隋唐等时期的辉煌以后,己风光不再、明显走向了下坡。

    (7)、两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窑址共发现6处,主要分布在洛舍、三桥、城关、二都等德清县的中部地区。这一时期的窑址产品在质量上继续有所下降,产品的釉色.呈青黄、或青褐等,且釉层也较薄,器形也不如前期那样规整了,有些窑产品的胎明显变厚且粗糙。产品主要有:罐、壶、注壶、碗、瓮、韩瓶、油灯等,四系罐仍继续流行。产品的装饰极为简单,基本没有纹饰,有许多器物均为素面。在窑具的使用方面也没有大的变化,但在Y36三桥丁家滨窑址中,又发现了隋唐以前已消失;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垫珠窑具。

    Y40城关金星村梅花墩窑址,是德清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迟的一座窑址。调查发现,这一窑址中有一些胎呈淡褐色的薄胎、器表施于褐黑色釉的产品。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产品质量总体上却有了明显的提高。考古资料显示:南宋时期褐黑胎产品是一种典型的特色产品,但由于梅花墩窑址现场破坏比较严重,所以掌握的资料可能不够全面。现根据获得的一些标本,只能作一些大致的描述,有关问题将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总之,隋唐以后、五代开始至两宋,是德清地区古窑业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衰退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产品质量已无法再同前期想比了。因此,虽然Y40城关金星梅花墩窑址的产品质量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己无法挽救古窑业在这一地区已开始逐步走向消亡、最后完全停烧的局面。根据目前的调查发现,德清地区的古窑业大约在南宋之际已完全停烧了。

  四、结    语

    根据浙江省境内的地理特征,古代的钱塘江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全省分成了南(上八府)、北(下三府)两个自然传统区域。考古资料显示,全省内的古窑址分布,也基本可按这两个区域概念来划分。这两地除区域大小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古窑址数量的多少同样也区别较大。调查发现,钱塘江以南地区主要分布有:上虞窑、越窑、瓯窑、婺州窑、龙泉窑等窑址。时代较早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上虞、绍兴、萧山等地。钱塘江以北地区的古窑址,则主要分布在杭湖平原东苕溪沿途的吴兴与德清的交汇处,以德清县的中部地区为重要分布区。从地区观念来分析,钱塘江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地域广阔、方圆百罩,人口稠密、水陆交通极为方便。这里陶瓷器产品日常用量相对应较大,加上古代葬俗习惯,用于墓葬的冥器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两项相加其需求量就更大了。依托水上交通运输之便,这里的陶瓷器产品可以快捷地销往各地。这些有利的因素,无疑给这一带古代陶瓷产业的萌芽、创建和发展等,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考古资料显示,越国的都城绍兴周围富盛、萧山的进化区等地,也曾发现了一些东周时期的原始瓷窑址(2)。德清地区战国原始瓷窑从器物造型到胎釉特征都与绍兴、萧山的原始瓷窑产品相同,这些发现为研究越国原始瓷手工业和我国陶瓷业的早期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3)。调查显示,东苕溪沿途德清地区古窑业和周边钱塘江以南等国内一些地区相比较,在规模上可能不占优势,这可能和原料(燃料)短缺、社会动荡、战争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国内一些早期的原始瓷窑址尚并不多见。浙北东苕溪沿途古窑址的分布,目前所知除黄梅山窑址以外,其它窑址均分布在德清县的城关、洛舍、龙山、二都等中部地区。吴兴与德清两地春秋时为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战争等方面因素,春秋时期这早里两国的边界往往存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2003年4月的初春期间,德清县洛舍龙山一带出土了一件越文化青铜礼器“权杖”(图五)。权杖是古老的原始权力之象征,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越文化传统器物。研究表明,这件权杖应是当时越国一部落首领所佩带的最高级别青铜礼器。经专家鉴定后认为,权杖的时代应在春秋中期左右。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春秋时期这一带属越国势力范围的有力证据。这一带除分布着许多古窑址以外,还蕴含着许多其它类型的史前文化遗存。沿东苕溪从南面的余杭良诸一带北上、至湖州地区著名的钱山漾良诸文化遗址,两地相距仅50余公里,途径德清县的三合、二都、城关、钟管、洛舍砂村,吴兴县埭溪的营盘山等地。这些地方分布着许多马家滨、松泽、良诸、马桥、商周等各时期的古文化遗存。这些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料,无疑为我们研究它们与这些古窑址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重要的线索。调查发现,从德清洛舍镇的砂村往西北至吴兴县的龙山、埭溪镇、菁山等湖州市境内,也发现了许多时代与风格特征相同的原始瓷和印纹陶合烧窑址、两晋等一些时期的青瓷窑址等。“湖州汉代窑址的产品又与太湖对岸江苏省宜兴丁蜀镇汉代窑址的产品更趋一致”(4) 。这些资料无疑反映了,这些地区相对时期基本相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现象。湖州青山黄梅山,是已知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原始瓷窑址之一,在该地区已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遗存(5)。笔者认为,黄梅山窑址高把竹节形制豆,从其产品的器形上分折,和良渚文化同类器型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它们之间是否有着一些遗传因子呢尚有待深入研究。资料显示,黄梅山窑址一式高把豆上的竹节把形制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豆相似(6)。一式罐以及菱形纹套云雷纹的装饰,与上诲马桥文化遗址第四层出土器物纹饰一致(7);矮圈足喇叭形豆与江山西周早期原始瓷豆、以及湖州堂子山石室土墩墓遗存早期原始瓷豆接近(8);与德清独仓山西周早期墓葬(D3M1:7)原始瓷豆(9)也非常相似。这些出土器物产品是否出自这一带的窑址呢?从客观上分析,这种可性是存在的。“我们认为,黄梅山窑址的大致年代,其上限应早于江南石室土墩遗存时期”。(10)

    1976年3月初,德清县东部地区新市镇东北约四公里的“皇玟堆”,发现了一批早期墓葬殉葬品,出土了筒形器、罐、尊、卣、鼎、碟等原始瓷器共二十七件。据资料介绍,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大多数器形较大,制作比较规整,胎土末经充分淘洗,部分器物尚能见到一些沙粒,胎色灰黄,胎壁稍厚处烧结和度不大好,有的器物局胎壁有气孔、气泡,致使器壁高低不平。大件筒形器可以明显看出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痕迹。器表大多饰有云纹、变体云纹、水波纹问以横F纹,也有戳印圆圈纹的。另外还有用绞索状饰环形假器耳及S形、羊角形附加堆纹作装饰等(11)。经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器物的纹饰特征和我们在本地相关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基本一致。另外,资料中描述的一种绞索状环形假器耳等器物装饰形式,在窑址采集品中也同时被发现。德清“皇坟堆”出土的这批原始青瓷从制技术上看,与绍兴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原始青瓷器相比,无论是制作技术、器形的规整程度、釉层的均匀与否、烧成温度及胎融结合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相比之下,前者要显得略为落后。因此,可以将这批器物的时代确定在上限为西周、下至春秋时期(12)。综上所述,“皇坟堆”出土的这批器物应是本地窑址所产无疑。根据前几次的普查资料记录,本文在介绍和描述原始瓷窑址遗存时,将一些胎较厚且较大、表面饰有云纹等的原始瓷产品称为“甬钟类”器物可能有别,它们可能应是一种和“皇坟堆”出土器物大致相同的产品类型,或可以称作筒形器、筒腹罐等。Y2.Y4等窑址采集到的标本。 “皇坟堆”出土的原始青瓷筒腹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