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家务窑址位于北京房山区之北15公里之磁家务村北,北面紧靠半壁山,南临大石河。当地产瓷土和煤,自然界为在此建窑烧制陶瓷器创造了有利条件。窑址范围东西200米,南北300米,是北京地区古窑址中规模最大,烧造年代最久和产品的花色品种最多的一处。
这处窑址的发现具有偶然性。1981年5月笔者随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共青团团委组织的去房山区孔水洞考察时,在洞内发现大量瓷片和窑具。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些东西呢?百思不得其解。经了解洞北三里有个村庄叫磁家务。磁即瓷也,磁家务大概就是古代烧制陶瓷的地方吧。当地群众均称此处没有瓷窑址,但一些老人却说:“这里是古代冶炼金银的地方,原来是两个村子,西边叫金刚村,东边叫瓦缸村。”这与文献中记载“瓦窑村在县北三十八里”的说法相吻合(《房山县志》),方位距离恰是现在的磁家务。又说:“村北坝阶子上还有很多冶炼时用的坩埚呢。”在群众的带领下,在现场确实发现有大量坩埚,地边和断崖上还能看到一些瓷片和窑具。坩埚内全是装的釉料。
1965年秋天在这里修建矿区铁路时,曾出土过大量瓷片、窑具、坩埚和完整器物。有些至今还保留在群众家里,从而证明这里是一处古代大型窑场。从大量的陶瓷标本看,出土物中品类较齐全,内容较丰富。器物中有碗、盘、盆、瓶、罐、坛、灯和小动物玩具等。釉色分为白釉、青釉、黑釉、青黄釉、酱釉和钧釉等。花纹装饰有划花、刻花、印花和贴花。早期碗多平底宽足,中期以后多圈足。制品分粗细两种,细者近似定窑器。从出土物的造型、釉色和工艺特点可以看出此窑的烧造年代应为辽、金、元三个时期,辽代创烧,金代有较大发展,元代停烧。辽代主要烧制民间粗瓷,青釉碗最多,胎活粗劣,一般不用化妆土。器物多挂半釉,均叠烧。一般器物内底都有明显的支痕。从某些平底和宽边碗看,还保留有晚唐风格。到了金代,无论在胎釉的用料和烧造技术上都有很大进步。如胎釉中杂质及铁的成份减少,烧成温度增高,生烧现象不见,胎上开始用化妆土,花纹装饰增多等。个别器物出现芒口,证明器物已有覆烧,但烧成温度仍不如龙泉务窑高,所以胎活细而不坚。烧造方法已由支钉叠烧改为涩圈叠烧。即器物入窑前在内底先用旋刀刮去一圈釉面,形成一露胎环。叠烧器物相接触处,可避免器物之间的粘结。这种叠烧法,减少了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我国北方各窑普遍使用。如山东的淄博窑、河北的定窑、隆化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等。磁家务窑受定窑影响明显,这是由于两地相距不远,势必形成技术上的交流。
到了元代,近似定窑的制品已不复见,但产品的种类、釉色却明显增多,有些大中器物和北京墓葬中常见的黑釉瓶、青釉双系罐及钧釉器非常相似。这些制品多属粗砂胎的民间实用品。调查中发现的大量坩埚和发色的熔釉块。釉料颜色有月白、天蓝、孔雀蓝、孔雀绿和黑色。经清华大学化学系光谱分析,釉料中黑色主要化学成份是铁,其它四种的主要成份为铜、铁、铅和铬。经北京良乡陶瓷厂试验,将这些釉料施于现在瓷胎上,在1250℃温度试烧,釉面呈天蓝色,很象元钧釉中的天蓝釉,证明磁家务出土的钧釉瓷片为当地烧制。可见过去北京出土的元代钧釉瓷器,概划入河南钧窑产品,未免失之绝对。1969年北京良乡窖藏中出土的十二件钧釉盘和一件钧釉罐,与河南禹县钧窑产品相比,可以看出它的不同。前者地方色彩浓厚,很可能为磁家务窑所烧造。
磁家务窑址,是在继门头沟窑址之后又发现的一处大型古窑址。产品的花色种类之多、延烧年代之久是其它各窑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对北京过去和今后考古工作中出土的陶瓷器的排比分析以及对北京陶瓷史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