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中国象征图形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民间装饰纹样和图形符号在这个时期内确立了成熟稳定的形象。
“和合二仙”亦是如此。
“和合二仙”的真人原型,据传两人为唐宪宗时期的僧人。一名寒山,浙江天台寒岩人士,善诗词,亦名寒山子;一名拾得,原为孤儿,后被国清寺老僧丰干路过天台山时发现并收养,故名拾得,亦善诗词。天台山国清寺是寒山、拾得的祖庭,内有他俩的画像,形象为:寒山,一印记,一手附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托珠,一手阅卷,亦赤足,大笑。
在清代以前,和合二仙图只称寒山拾得图,直到清雍正十一年,敕封天台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即为“二仙”亦作“二圣”。
明代弘治和嘉靖时期的青花瓷上,寒山拾得图比较常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象上有些改变,有时候是一人持荷叶或禾苗,一人捧圆盒,也是为了取“和”“合”的谐音。普遍所见形象为笑容灿烂、蓬头垢面、袒胸赤足或趿鞋、不修边幅。
两僧自幼都有诗才,互相敬慕,遂成好友,后世将二人称为“和合二仙”,“和”“合”二字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和者,和平、和睦、和顺、和蔼、和谐、和解也;合者,合作、合力、合好、合龙、合欢、合巧也。无论是国还是家,最贵不过“和”“合”。
“和合二仙”体现的是儒家中庸之道,以及佛家忍让和因果的思想。在许多传世的绘画和瓷画上,和合二仙的形象都是笑容满面,潇洒自如,正是这种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种种不平和嘲弄,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从他们最著名的《寒山拾得问对录》就可以看出来了。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夜如穿梭,光阴似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后,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信,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人面;
儿女哭蹄蹄,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粗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