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在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创作作品
1965年大学毕业,全年级(包括工程系)就我一人被分配到轻工业部陶瓷轻工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改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简称部陶研所)。那时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集中了景德镇有名的老艺人和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有绘画、拉坯和利坯的高手,我被分配在艺术室釉下彩组。当时釉下彩组有王希怀、王承显、张彬、袁迪中等。后轻工业部有文件,新分配的大学生要到工厂实习一年,劳动锻炼。那年分配来的包括我共五名大学生,有郭琳山、吴伯炎、邓希平,还有一位叫周志云。我们五人每天都在研究所原料车间劳动,选矿石、打碎矿石、淘洗泥料等,同工人一起把大块的矿石用铁锤砸成小块,砸的时候很容易砸到手,我现在左手仍留有当时的伤疤。矿石砸到一定数量后就拿去冲洗,把矿石表面的脏东西洗干净,再放到很大的球磨机里球磨,按原料成分比例放进去,有长石、石英、高岭等,日夜不停地球磨,直到里面矿石变成泥浆后倒出,用榨泥机把多余的水分挤出,再把泥巴放到阴凉的泥池里陈腐。陈腐时间长一点瓷器不易出毛病。每星期晚上有几次小组会议,组长对大学生的劳动表现给予评定,我们还要同工人师傅共同学习《毛泽东选集》等。这一年的劳动使我懂得了陶瓷原料配方的知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下基层劳动一年,我在劳动期间有机会接触原料,对陶瓷材料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在学校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也为我今后从事陶瓷专业打下了基础。劳动结束后我仍回到釉下组,先是同组长王希怀下工厂实习,到红旗瓷厂帮助设计产品画面。红旗瓷厂主要生产釉下五彩(即釉中彩),我就开始学习绘制釉中彩的技艺,主要训练自己熟悉技艺难度较高的鸡头笔分水,这对我以后的在青花绘制中熟练使用分水技艺有很大帮助。后我又调到技术室(临时)工艺组,下到东风瓷厂,设计一条自动作业线,从原料、成型、印花到喷釉等所有工序一条龙,我主要承担画面设计。当时需要在碗上设计装饰纹样,我设计了一个“向日葵”图案,用橡皮海绵蘸青花料滚印。后来,我承担的这一部分工作完成了,也烧制出产品,但因“文化大革命”,该项工作停顿下来,我又回到艺术室,开始设计瓷的毛主席像章等。
在原料车间劳动期间,因琳山也喜欢画水彩画,所以星期日我们经常一起去画画,由此相互有了好感。琳山虽然是学工科的(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系),美术却很好,不比学美术专业的人差。我和琳山于1967年12月28日结婚,我们的婚房是艺术室楼上的一个大房间,也就是后来的釉下彩室,原来是琳山与刘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集体宿舍。婚礼很简单,把两人的单人床拼成双人床,我们买了一对枕套,一床被单,买了一点喜糖,张松茂、徐亚凤(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来了,其他也没有什么人来。琳山的大哥发了一份贺电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很简单地成家了,我俩年龄也大了,琳山28岁,我26岁。结婚后没过多久,毛主席提出广大知识分子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俩被下放到“寿安公社朱溪大队”,那时女儿小艺已在肚子里了。下放时间是1968年的八九月份,天气也冷了,我穿着棉袄,因此农民们没有看出我的大肚子。下放到乡下就是农村户口,工资和口粮还保留。那时什么东西都要计划,怀孕也没什么营养品补给。后来景德镇涌山煤矿要画巨幅毛主席像,把我和琳山叫去。矿井前面竖起十几米高的白铁皮钉的墙面,以便画《毛主席去安源》等大型画像,我也挺着大肚子在脚手架上同琳山一起画,主要是琳山画,我帮点忙。一共有四幅毛主席像,正面反面都要画,画到一半的时候,研究所要我们回去参加训练班,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又要我们回到农村去。回去后涌山煤矿仍然把我俩请去继续画毛主席巨幅画像,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琳山为主画,我当时挺着大肚子也不方便爬高爬低。在煤矿井口的四幅大型毛主席画像终于完成了,临走时涌山煤矿的人把我们请到主席台,发给我们一人一套毛泽东著作,又送我们回到朱溪大队。
20世纪70年代郭琳山、嵇锡贵夫妇合影
1969年农历正月初九我们有了第一个女儿,取名郭艺,意思是要她记住父母曾经是从事陶瓷艺术的。孩子满月后我们又从城里回到农村,我同琳山自己种菜、养鸡,琳山还要承担砍柴的任务。凭我俩靠赚工分养活一家是很难的,所以我俩也想办法靠技术谋生。琳山打算做油漆匠,帮助农民在床、梳妆台等家具上用油漆画画;我打算做裁缝,买了一架蝴蝶牌缝纫机。1973年10月1日我们又有了一个女儿,她在国庆日出生,我们就取谐音叫郭庆,因此孩子小时候总是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叫国庆节。
1974年我和琳山调回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我和他分别到了艺术室的釉下彩组和雕塑组,开始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当时釉下彩组有辛青山、张彬、彭兆贤、汪长序、曹翠花、李甘妹、吴美等人。这时期我创作了很多以政治为主题内容的作品,如青花300件瓶《公社又一春》,青花斗彩罐《我是公社小社员》,等等。从陶瓷学院毕业分配工作后,我就没有正经做过作品,时间浪费得很多,感到很可惜,我总想把在农村下放的那段时间抢回来,因此创作热情极高,作品也创作了不少。创作的作品有青花瓷、青花斗彩瓷、影青刻花、高温色釉装饰等。在做作品的实践中,我自创了铁骨泥刻花技法。铁骨泥就是青花下脚料,要用它平涂器皿反复加厚,又不能把前面的料翻起来。用刀刻纹样时,要准确,下刀无悔,不好重刻或修改,要胸有成竹,利用刻的粗细线条表现纹样的立体感、虚实感。采用铁骨泥技法创新的作品,黑白色差强烈,具有浓郁的装饰性,非常有特点。1990年作品铁骨泥瓶《缠枝牡丹》获景德镇国际陶瓷评比精品奖。
《百鸟争鸣》设计稿
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开始有了私营的陶瓷企业,这些私营厂经常请我为他们设计制作样品。我当时设计了一幅《百鸟争鸣》,这个图稿可重复画,所以很适合工厂的生产需求。我画青花的基本功很好,私营企业总是请我帮他们设计绘画,我也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抽空帮他们制作一些样品,同时也为家里赚一些收入。记得那时流行画青花瓷板,请我画瓷板的厂家在太白园,位于景德镇昌江附近,离部陶研所比较远。我总是在星期日去那边画,有时琳山也带两个女儿来帮忙。小艺已经可以依图勾线条了,简单的地方她来画。中午一家人就在旁边的小饭店吃饭,两个女儿也吃得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工作辛苦,但也很值得。这时单位分了一套新住房,我们搬到新房子后,我在女儿们的房间里放了一台缝纫机,当作我的画桌,这样在家里我有一个工作的地方。那时经常有人让我帮助画一些釉上粉彩薄胎碗,传统的薄胎碗要画边角,画底心,都要采用图案装怖。画面有“孔雀牡丹”“百子图”等传统题材,也是在那个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开始出现,陶瓷工艺品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易,因此当时市场对陶瓷工艺品的需求增加得很快,很多私营厂家需要专业人员去为他们设计制作样品。我经常被他们邀请,让我帮助设计制作,于是,无论是釉上还是釉下,花鸟、山水、古装人物等,人家需要什么题材我就画什么,无论怎样的内容与形式我都能胜任。由于我画的东西特别好卖。因此我的空余时间几乎都花在绘制瓷器上。
13岁的郭艺在学艺
1980年轻工业部有文件规定,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才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学艺,以便把技艺传承下去,学徒是按照正式的国家事业编制招进。我想有一门技艺也好,况且孩子也特别爱好绘画,于是,1981年13岁的郭艺就在我身边学艺。部陶研所招进的这批学徒最初要集中起来学习,从绘画基础开始学,素捕由我来教,我以前曾是中专的素描老师,因此我能胜任这份工作。从最基础的画石膏几何模型开始,再画石膏五官,后画头像、胸像,对这批学徒我费了很多心血培养,其中有很多现存都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了。小艺跟着我学艺,我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学习绘画基础外,也要学习陶瓷彩绘技艺,主要是釉下青花、刻花等。孩子学习的过程比较艰苦,好在她喜欢这行,逐渐有成果出来。
嵇锡贵在创作
从农村回到部陶研所后,我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我和琳山都对事业特别执着,平时都忙于创作,在这段时间里,我的技艺逐步成熟起来,不断获得各种专业成果方面的荣誉。在部陶研所,单位里的同事都是同行,而且生活、工作都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氛围,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切磋,各自的技艺提高很快。由于在事业上有所追求,加上这时的环境和条件也很不错,我就一门心思钻研技艺,我在釉下彩组,平时以陶瓷釉下的创作为主。在景德镇对于行业的分工是很细化的,往往画花鸟的不会画人物,或是勾线的不会填彩。当时的我对什么都有学习的欲望,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装饰技艺,我都愿意尝试,不会就虚心地向老艺人求教,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善于学习就能触类旁通。在景德镇工作期间,我几乎掌握了所有陶瓷彩绘技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釉下装饰,青花和刻花技艺尤为擅长,因此回到浙江后,这也为青瓷装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