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文静少年有天分






[日期:2017-09-25]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  作者:陈是吾 郭艺 [字体: ]

      郭琳山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其父郭颂铭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走出浙江台州临海的小乡村,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入法国蒙波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蚕桑专业。1925年回国后参与筹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1934年在南京创建东流农场,从事农桑的研究和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浙江省农业厅蚕业改进所副所长、浙江省蚕种公司经理,是我国蚕桑生产和研究的先驱者。母亲也曾学习蚕桑专业,他们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不仅要求自己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帮助家乡办学堂,办农业学校。在他们那一辈知识分子心中秉承一个强国的理想,认为教育和科技可以让国家得以繁盛。

      讲述者:郭行平(郭琳山大姐)

      琳山生于1939年2月,正值抗日战争风火年代我们全家从南京逃难到湖南。因父亲的桐乡及留法好友朱洗伯伯,在浙江临海西乡创办琳山学校,该校设有小学、中学及农校,于足他邀请我父亲去任教。我们就住在学校里,在那里母亲生下琳山。当时没有正规的医院和妇产科医生,是朱伯伯亲自接生的,为了纪念他故取名郭琳山。母亲生他后身体不好,常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四处迁移,生衍不安定而奶水缺乏,只好由奶妈喂养。奶妈带了两三年,十分宠爱他,总是挑最好的东西给他吃穿。琳山幼时眉清目秀,十分乖巧,很讨人喜爱,是兄弟姐妹中的佼佼者。

      他的胆子比较小,特别害怕庙宇中的四大金刚。我老家浙江临海康谷村里有一所小学,是设在庙宇中,进入学校必须经过四大金刚的大殿,为此,5岁的琳山已到快上学的年龄,他还不敢靠近学校。

      琳山自幼显示出美术的天赋,开始是用石笔在石板上画人、动物、房子,以后在纸上用彩色蜡笔画,常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画图。有一次他看见工人在电线杆顶端工作十分危险,又担心他下不来,就画了一张工人在上而干活,电线杆自下而上有一个个木块作台阶,地上有个小孩张开双臂仰视杆顶。他在想象中保护这个人,恐怕他掉下来。琳山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很仔细,从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来,作品中还有他年幼时乡村的印象,如早期坐在水牛背上戴着银项圈的牧童,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得种姿态的小顽童,这些作品将我们带回童年时代的记忆。

郭琳山5岁时与兄弟姐妹合影(左二为郭琳山)

      少年时期的琳山也爱好钓鱼。那时我们家住在杭州湖滨路,后门弄堂直通西湖,并有一个木头做的小码头,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他都可以钓到鱼,让我们羡慕不已。记得刚开始的州候,网渔具是他自己做的,只能钓上一些小鱼,后来也可以钓到大鱼作为餐中佳肴了。

      琳山十分孝顺父母亲,他在小学、中学的成绩都很好,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他担心父母难受,因此乐观地面对下乡、进厂当工人,同时他也未放弃绘画,总是与朋友一起到处写生画画,学习提高美术的理论和实践。1959年父亲去世后,他更是发奋学习,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来报答父亲的期望。

      讲述者:郭英英(郭琳山二姐)

      琳山小时候长得嫩白细长,文静而听活,从不和其他孩子吵闹、打架,所以很受大人们的喜欢,甚至宠爱,大约在五岁,有人还愿意认他做干儿子。

      他八岁左右,从浙江临海乡下由父亲带到杭州读书,仍然文静听话。他自小就酷爱绘画,经常跪在凳子上画上半天,一动也不动地画了一张又一张,而且几乎每天都要画,画的内容基本上是人和佛,还有些连环画。自己对自己说话。那时的画也只有他自己懂,有时我问他画什么,他就会将那一幅幅的故事讲给我听。这些绘画的内容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这些都是他精心编撰出来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参照,那时他还没有一本图画书。童年的琳山就有了别人没有的持久性和韧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性格憨厚、诚实,也不会说谎,所以就受不了半点委屈。如果他没有做过的事,要是冤枉了他,他非得说个明白不可。有时候母亲不了解情况骂他、打他,他不服,只会哭,知道有人帮他说话,他才肯停下来不哭,他就是这种韧性。

少年郭琳山

      他从小就爱学习,除自己喜爱的绘画外,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杭州较有名的学校就读,尤其初中更是优秀,考上了杭一中。但因为当时的政策,高中毕业下了乡,后又进了工厂,所以他又是学过农、学过工的知识分子。在这期间他没有间断过绘画,他的作品曾在《浙江工人日报》和《杭州日报》刊登,投一次稿就登一次,所以厂里的职工都用羡慕和敬重的眼光看待他。他对绘画越来越有感情,因此试图报考当时的浙江美院,并且考上,但因家庭成分问题,最终没有被录取。那是对他的打击很大,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绘画这门艺术。

      高中毕业后的三年,他虽然没有进入梦寐以求的艺术之门,但他对进入高等院校再次深造的理想,一直没有变。尔后他改变专业,报考上海同济大学,这是一所对工科要求比较高的院校,没有功底是进不了的,但他努力竟考进了这所大学。在校期间他还是念念不忘他喜爱的艺术,在专业之余仍然不断地绘画创作,可以说他的艺术之路是漫长而坎坷的,他的艺术成就也是自己通过努力自学、奋斗而得到的。

      讲述着:郭行和(郭琳山小妹)

      1954年我们全家搬到了杭州横饮马井巷37号,这儿原来是一个私人医院的大院子。大门进入是一处前院,院中种了两棵山茶树,每年初春开花时两棵山茶树轮流开满茶花。今年这棵花多则那棵花少,而第二年却是那棵花多而这棵花少。对着前院的是客厅,客厅后面是餐厅,然后是后院。客厅左右两侧分别是前厢房和后厢房。我们家住一个东前厢房,有二十七八平方米,及前院东侧一个小间,以前是挂号间,大约十平方米,我们兄弟姐妹和父母就住在这一大一小两间房内。另一家是杭州稍有名气的方家两姐妹医生及老母,她们住在西厢房。其余房子及整个二楼都空着,堆满了以前医院用的病床、桌椅等。平时我们都不上楼,只有我母亲到二楼晾衣服时才上楼,我和山哥在楼下玩耍。山哥从小喜欢画画,聪颖过人。在初中时就显示出了雕塑的天赋,他用粘土捏成各种各样的动物。记得在高中时他用粘土捏成了高尔基塑像,栩栩如生。后来做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塑像,记得这些二十厘米高的塑像是那么的逼真,轮廓、线条那么细腻流畅。他还用石膏冲成模子,做成了石膏像。这时,大哥、大姐、二姐都去上海读大学,家里那十平米的小间成了他的小天地,写字台上放着他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的石膏像。平时他经常出去写生,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时他也很顽皮,想个法子吓唬我。在这空荡荡的房子,傍晚我走来走去已有些害怕。有一次他把我叫到客厅和餐厅之间,那儿很暗,他拿出一张画着青脸獠牙、披头散发的鬼像,顿时吓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拔腿就跑,他还追我,还让我看鬼像。看我吓成这样,他非常得意并笑眯眯地走开了,这一神态至今还不时在我脑际闪现。在他的卧室里,都是他画的西湖风景的写生,还有石膏像的写生、人物写生,人物写生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的形象。 

郭琳山高中毕业照(第四排左二为郭琳山)

      初中毕业后,他因成绩优秀考入当时杭州最好的中学——浙江省杭州第一中学。高中三年,画画兴趣不减,文化课成绩亦门门优秀,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却使他未能如愿进入大学深造。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母亲当时是居民区干部,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就这样山哥下乡当了农民。在农村,下水田插秧,被蚂蟥叮咬;在旱田里挖地瓜,没有粮食吃就拿地瓜充饥,生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却仍钟情于他的理想,稍有空闲即拿笔画画。一年后,l958年大跃进,下乡知识青年上调去工厂锻炼。山哥被调到丝绸厂当一名纺织工人,在农村被晒得黝黑的脸叉逐渐返白了,然而,要一个从小没做过细活的小伙子像纺织女工一样在机器旁接线头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用拙笨的动作,用心操作。后来厂领导发现他有绘画的天赋,就调他到厂宣传部,之后又调到工人俱乐部宣传科,用他的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他的艺术天赋得以充分的展现。那时基本上每天可在《杭州日报》《浙江工人日报》等报刊上看到他的作品。

      1957年他结实了美术爱好者的朋友王云林,王云林专攻油画。由于山哥的聪颖以及艺术天分,所以在与王云林的交往中,他们不仅加深了友谊,而且山哥的油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得他们俩经常为剧团画演出布景,而且收入也不错。他们将画画获得的报酬买颜料、纸、笔,从而减轻家庭负担。但有时剧团也会因票房不好而无力支付画布景的报酬,他们就把这当作做善事。

      山哥在我的眼里是一位聪明、思路敏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善良、风趣、幽默、待人真诚无私的好哥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