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瓷留香技惊世 炉上青烟现龙腾
鹤壁窑烧造钧瓷始于金代,盛于元代,大约一百六十年左右的历史。古代先民在制瓷业的实践过程之中,不断地学习、借鉴、改进和创新,可谓集诸家之长于一身,并形成了鹤壁窑自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残片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鹤壁窑钧瓷的烧造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现撰文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一、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的工艺特征
在金元时期鹤壁窑钧瓷生产以日用为主,其品种丰富多样共分为:饮食器、陈设器、供器、枕卧器、玩具类、闺阁用品、文房用具、实用器、工具等九大类,有碗、盘、碟、盏、杯、盒、盆、钵、罐、壶、瓶、尊、缸,还烧造有筷子笼、油漏子、汤壶、蒜其窑址遍布城乡各地达百座之多,元代鹤壁窑已成为了中国民间钧釉瓷的烧造中心和集散地。 其烧造的钧釉瓷香炉有:天青釉三足炉、天蓝釉紫斑三足炉、月白釉三足炉、天蓝釉贴兽面双耳三足炉、天青釉贴兽面宝相花双耳三足炉、天蓝釉紫斑贴宝相花双耳三足炉、灰青釉贴塑双耳三足炉、天蓝釉堆塑兽面双耳三足炉、蟹青釉双耳三足炉、天蓝釉紫斑贴花双耳三足炉、豆青釉素面双耳三足、青釉紫斑八卦炉等等,其釉色窑变十分丰富。器形有琴炉、案炉小至几厘米,大的香炉高至三四十厘米不等。还发现有方形香炉的标本,但基本以圆形居多。
图一 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图二
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残片标本,其胎质为灰白色,釉色莹润,龙身上的鳞片呈现出淡黄釉色,使得龙体磷光无限,栩栩如生。该炉壁厚在1至1.5厘米之间,大约口径在13厘米左右。炉沿至炉颈部处堆塑一四爪行走立龙,龙高约9厘米左右,龙身残长20.5厘米(图1)。龙头回首相望,张牙舞爪,龙信而吐,(龙嘴上唇与龙耳、龙角残缺)龙眉剑挑,狮鼻朝天,虎目圆睁,十分威武。龙身扭转成“S”形状,鳞片为一片片堆塑而成,四爪抓于炉腹上部位,龙爪胫部镂空,龙尾残缺,从残部看龙尾甩在炉耳之上。龙的前爪残缺,第三爪藏于腹下,都能查看出其部位。炉颈部贴一宝相花,炉腹上部堆塑莲叶一张,叶中像一塘碧水,水中卧一只鸳鸯鸟,其鸟含情脉脉,回头相望。炉耳下也堆塑一张莲叶,叶中游戏一只鸳鸯鸟,其鸟酷似在举头鸣叫,呼唤前面的伴侣,十分传神动人(图2)。其堆塑镂空立体龙纹标本,给人们展示出元代鹤壁窑工匠们精湛而高超的技艺,龙身呈半圆立体堆塑,片片龙鳞,可见其匠心独运。
二、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的烧造技艺
金代鹤壁窑以烧造无耳鬲式炉为主,炉体满釉到底,造型有短颈扁腹三足炉,直颈扁腹三足炉,直颈鼓腹三足炉等造型。而元代以双耳三足炉为代表,其炉的立耳塑造出千姿百态形状,炉体有素面而演变为炉上装饰各种图案,采用贴花、贴兽头、贴凤鸟、贴人物、贴花塑兽、塑卦纹至堆塑立体龙纹等等工艺,炉由简约至繁缛,体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此件香炉的堆塑镂空工艺极其复杂:首先是瓷土原料的选用,研磨、淋泥、陈腐、醒泥,釉料配比等工序。在此基础上,第一步拉坯成型炉体;第二步做炉的双耳三足;第三步做炉身上装饰点缀的部件,制作的手法有搓、捏、盘、堆、雕、模印等;第四部修坯和贴塑拼装各个部件;第五步进窑素烧;第六步挂釉;第七步再进窑烧造。看似简单从选矿到成品,其操作流程达数十道工序。从发现的鹤壁窑炉结构上看,大的窑场采用马蹄形窑,小的窑场釆用馒头窑。钧窑瓷器的烧造,采用两次装烧法,先素烧,火候需掌控在960度左右,挂釉后再次装烧,火候应掌控在1280度左右。由于烧造火候难以把控,还有天时地理人和等等因素,如窑体发生跑风漏气现象,或者烧造温度达不到所需的火候,就会出现大量的残次品。从遗弃的灰坑中,可发现丢弃砸碎的跑釉、缩釉、窑裂、窑粘等废弃品。鹤壁窑工在长期的烧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试验、吸收、改进、创新,掌握了还原火焰窑的烧造技术,烧造出了五色斑斓变化无穷的窑变釉色。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残片的问世,就充分证明了其制作烧造的难度,此炉是元代烧造工艺集大成者,虽残犹荣,为研究元代鹤壁窑钧瓷香炉的制作工艺与烧造技艺,提供了一件珍贵的标本。
一言以蔽之,元代鹤壁窑天蓝釉堆塑镂空立体龙纹双耳三足炉,如果是一件完整器,遐想二龙交汇于炉体之上,炉腹上贴塑宝相花或者荷塘之趣,炉中冉冉升起袅袅青烟,是何等景象呢?这件罕见的炉上立龙,不仅留给我们珍视的机会,与之惊叹的技艺,更多得是古代先民留给后人无价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那就是900多年前先人们的聪明才智与工匠精神。在秉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应积极挖掘、利用、弘扬、传承“工匠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为新时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中原古陶瓷传统技艺换发出新的灵光。
作者:李建东(号鹤翁)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文联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大道213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二楼西,鹤壁市文联
邮箱:hwssrs@126.com
手机:130338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