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精神
我离不开泥土。因为我的手掌,我的手指,我的手温,甚至我的手臂,与泥土朝夕相伴,有着肌肤之亲:因为,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情感,我的精神几乎都附着于泥土中那每一颗纤细的微粒之中。我是土生的,也是土长的,谓之“土生土长”。我像上帝保证,我的一切都来自泥土,也将回归于泥土。《圣经》说,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的造物,包括日、月、大地、水、火。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而且是用泥土捏造的人。人是土的造物,土是人生命的尘缘。于是,人们信奉上帝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来自于土,有土的命运。
于是人说,人来自于泥土,也终将回归于泥土。人死之后,谓之“入土为安”,人活半百,叫做“土埋半截”。人之精神安息于泥土,人之肉体也将化为泥土。人之生命的永恒,最终就是与泥土合而为一。我们来自于泥土,也逃脱不了与泥土化合的宿命。于是,我非常敬畏泥土,崇拜泥土。我凝神祈祷每一件应泥土拉制出的陶坯,成为我的寄托,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我赞美泥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上帝用它造化了我的躯体,更因为我是用细腻的泥土在垒砌着我的陶艺家园,更因为我用陶艺的家园抒写着我对泥土精神的真情与诗意。
我用水,合土为泥;用手,拉泥为坯;用火,烧坯为器;用形,化器为艺;用艺。凝情为神......我的整个身心与泥土合成为陶的家园。当我以我的肉体之手,拿捏那水与土合而为一构成的陶泥时,实际上我是在塑造我的精神灵魂。我是在与我的精神对话,与我的灵魂倾述,与我的情感闲聊,与我的思想交流......冥冥中,一切无意识的意识,在由陶构成的精神空间里自由的游荡与欢快地行走。
泥土的精神是宽厚、博大、包容。凝聚在泥土上的精神,是纯朴,也是至上,是现实,也是理想。泥土中有我的生命精神,也有我的情感精神,更有我的创造精神。我的手工艺,就是成为我的精神成型的工具。我爱陶艺,就是因为我的一切,来自于由陶土构成的陶艺。
我相信,我的一切手工造物,我的一切抽象表意,我的一切情感寄托,我的一切哲学思想,甚至我的一切生命过程,都将在陶泥的成型中、在釉彩的流淌中、在高温的烧炼中,幻化为我梦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由泥土铺就的陶艺之路,承载着我的精神与理想,翱翔于无限的空间。泥土是有精神的,这种精神来自于我的创造与哲思,来自于我的理想与浪漫,来自于我的手艺与技术。我赋陶艺以人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在灌注泥土以生命的永恒和 情感的丰富。泥土本就是有生命的浮尘之世界,泥土本就是人的生命的一切之寄托。
泥土的情感
物品将我之大爱,尽情滋润于泥土,就是将我的一切融于陶品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部位,每一点榫接,每一道痕迹......大爱施与陶,大爱凝与艺,大爱出于手,大爱发于心。心手通情,钟爱于陶,陶艺才有了生命,陶器才有了感人之美。
用泥土和成的泥巴是我的第一个至爱。每个人在儿时都有过对泥巴的爱恋;用泥巴将水沟堵住,就憧憬着高大的堤坝;用泥巴垒就小屋,就幻想幸福的家园;用泥巴捏成动物,就希冀着生命的存在。就像人类的童年,将陶泥制成陶坯,将陶坯烧成陶罐......成为人类一切伟大创造的开端。当我们赞叹人类伟大的创造改造了万千自然之时,何曾想过它是人们从玩泥巴开始的。
泥土是有情感的神化之物。人们不仅取土为基,还唤土为乡,喻土为根,念土为故......有着无数约定俗成的文化记忆。曾经有一首歌唱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可见,按黄黄的土坡,尘土飞扬,却是那里的人们眷恋的故乡。泥土,不仅会激起人们对土地的赞美和歌颂,也会引起人们对久远岁月的思念,也会勾起人们思乡情结的无限流连。
土与水的调和,将水和成了泥。手与泥的工艺,将泥拉成了陶坯。高温对陶坯的焙烧,将陶坯烧成了陶器。陶艺家每一次对泥土的亲密接触,都是对泥土的又一次深情的眷恋。在陶艺家的深情与手温的细心呵护下,泥土像初恋情人一样悄然献出了丰富的初吻,或妩媚,或婀娜,或挺拔,或伸张,或直接,或含蓄......泥土饱含着陶艺家对它的炽热的深情与眷恋,不断地在水融、手温、火焙中升华着它的生命与激情。我的大爱,我的真情,只有在超然忘我的手工技艺中,才能深入到泥土的生命之根,才能感受到泥土的冲动之情,才能摸触到泥土的血脉之源,才能缔造出泥土的共生之躯。
人与泥土,与陶艺也根根想系,脉脉相连,为一体之源。陶器以泥土为材料,为本质,为媒介。人因陶艺而生趣,陶艺因陶器而有术,陶器因泥土而存焉。当陶艺家用泥土制作了丰富的陶器、瓷器、瓷品,同时也赋予了它们以丰富的人生情感。于是,泥土承载着人类的情感,通过陶艺浸润于人们生活的万千世界。品茗、把玩、实用、收藏、观赏、陈设,由泥土生成的各种陶艺饰品、陶瓷用品,在与现实生活凝为一体的同时,也将陶艺家的情感融进人们的生命,甚至朝夕相处,形影不离。这就是陶艺家的大爱之于民间、大爱之于现实、大爱之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泥土的生命
泥士与人类的生命同相生,共根系。土,是人的生命之源,本质之体。人类的生命之初,就与土有着不解之缘。人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就是说自己是出生于某地,是最纯正的本地人。但也不妨可以说,人之身来自于土,也归于土。土,是人之根,是人之源。人与任何东西都可依依惜别,唯独不能别离泥土。人化作尘埃,就是回归泥土。人生在世,就是尘土飞扬一场。无论飞扬多久,阅尽多少世态人情,无论飞扬多高,望断多少人间苍茫,最后终究要尘埃落定,回归原土。就像尘土一样,无论风把它刮出多远,它旋起于土地,最后还要落之于土地,这是它必然的归宿。
几乎所有的陶艺家一生都与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泥土与自己的故事,都有着绵长而生动的记忆。在孩提时代,谁都有过玩泥巴的经历。人最有兴致的游戏,莫过于玩泥巴。弄一身脏分兮的泥巴,是常有的事情。小时候把泥巴用手捏成碗状,然后口中喊着号子,使劲将泥巴倒扣在地上,泥碗由于空气强烈的震动冲破底部,绽开一个大大的窟窿。另一个孩子就得将自己手中的泥巴拍成饼状,贴补在绽开的洞口处,视为输赢,博得快乐,有时常常为开口大小与是否完全补上而争吵不休。泥土的乐趣始于童年。 泥土,似乎与哪个方面都有着关联,甚至有着不同的阐释。比如,土与人的关系,“土生土长” 表示人出生地域,“土里土气” 表示人的气质,“土埋半截”表示人过半百。比如,土与自然的关系,“寸土寸金”表示土地珍贵,“积土成山”表示自然规律。比如,泥土与事物的比喻,“泥石流” 表示自然灾害,“泥牛入海无消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都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泥土的另外解释也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泥古不化” 的“泥”指的是因袭与模仿。外来人管原始民族叫“土著人”,城里人叫乡下人为“泥腿子”,抗战时期民兵武装曾叫“土八路”,草莽中的强盗也叫“土匪”。可见,一个“土”字,由于种种背景和角度不同有着特殊的含义,褒贬不一,呈现着不同的“泥土”意识。
但无论怎样,土,强调了事物的来源与根系,强调了事物的本质与意义。泥土生命了事物伟大与雄强,就来啦、来自于它是绵长历史之最终的归根,事物发展之最初的原由,生态存在之最纯的本质,创造活动之最激情的动力。我们崇拜泥土的创造——陶艺,就是崇拜泥土那生生不息的生命伟力与赋予陶艺创造的永恒精神。
泥土的美学
泥土蕴含着许多美学品性。人们不仅在泥土的芬芳中享尽泥土赋予人们的种种恩惠,还在对泥土的审美中,品味着泥土透溢出来的种种美学品格与艺术情性。泥土美学陶冶与修养着人们的本真、语言、审美、文化与行为。
泥土美学的本质来自它纯正的“泥土味”。泥土味的审美基点就是朴素、纯真与自然,与人在艺术市美上有着朴实而通俗的对话意境,人们崇尚朴实,就把泥土具有的朴素之美尽显无遗:人们热爱纯真,就以泥土的自然之美来表达这种爱意。
泥土有着宽厚的审美材质与和谐的变化因素。土是“五行”之一,与水、木、金、火等有着密切的相生相克关系,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主要成分。泥土具有对不同材质的融合性与可变性,可以和各种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产生对比、交构、并置、变异、重叠、互动、融合等新的审美意趣。 泥土有着感性多情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手掌的搓揉、拉伸、挤压,釉料的涂抹、蘸挂、滴流,窑炉的焙烧、温差、气氛、等等,是道与器、神与物之间的对话。陶艺之于泥土,有着干湿、软硬、长短、曲直、粗细等各种形式的表现,这些表现也是人对陶艺品质的独特的审美判断与解读。
泥土有着植根深厚的文化基因与民俗美学。中国农村保存下来的乡风民俗,几乎都与泥土有关。古村落夯土民居、古寺庙神祗泥塑、古作坊陶器烧制、古艺人泥捏玩具....样样都镌刻着久远的文化基因与乡风习俗。泥土在民间文化审美中不仅演绎了民俗美学的多样化形式,也传承了乡风习俗的多元性文化基因。
泥土有着人类共识的艺术表达与文化美学。每个民族都对泥土有着文化认知的历史与传统,有着以泥土为媒介的艺术共通语言与文化交流平台。对泥土美学的人类共识,使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文化生存的人们,平等和谐地坐在一起,深人地讨论与交流人类共同认知的文化传承问题。泥土是具有人类文化纽带与艺术联盟作用的美学交流载体。
泥土有着释放人的表达欲望与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行为美学。泥土的坦诚与直接,泥士的大众与亲民,泥土的可取与便捷,拉近了人们与其亲近的距离与行程。无师自通,人们就可以天真地进入泥土美学的艺术行为天地,捏、塑、拍、揉、拉、刻、画、粘、挖、磨等各种技术与技法直接可取,人的本初就有表达的欲望,泥土是释放人的创造潜能、开发智性活动的材料与工具,泥土是人们行为美学发展的基石与阶梯。
泥土的历史
泥土是有历史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写就的历史。
泥的创造与历史,恢弘而久远。远古的原始彩陶,是泥土在人类的文明曙光中最早的一抹灿烂朝霞。其后在各种陶瓷的烧制中,泥土伴随着人类的生命进程而发展其恢弘的历史。各种与人类生活创造发生不同功能关系的陶器、瓷器。尽情地诉说着人类创造的光辉历程。泥土目睹着人类发展的历史,镌刻着人类的伟大创造。品读泥土的历史,就是释读人类文明与文化之史。
人类以泥土造物的历史,实际就是人类“以土为生”的生存史。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一个是农民,一个是陶工。泥土在农民的手里,生成的是食粮。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则来自于土地,来自于农民对土地的耕耘。民实际上是以土地为天,以劳动为天。陶工以泥土进行手工劳动,泥水、泥浆、泥坯、泥胎、泥塑、泥模,从事一切与泥土相关的手工艺活动。泥土在陶艺者手里,生成的是陶瓷的艺术。
原始陶器源于泥土,而“泥工”是陶艺家们非常喜欢的自谦之名。陶艺家的一切创造都在坚持“陶以土为美”的审美精神。一部陶艺的历史,不论是传统与现代,它的思想核心就是“以土为美”的历史。陶艺家们在整个陶艺创造的历史进程中,都是以纯粹的泥土美学思想来建构陶艺审美文化的艺术圣殿,绵亘“大美尚土”“大雅尚土”“大艺为土”的陶艺文化传统。
纵观整个中国陶瓷艺术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名窑、名坊、名陶、名瓷、名釉、名器......脉系清晰,绵亘久远。甘肃原始彩陶、龙山文化黑陶、汉唐三彩釉瓷、魏晋越窑青瓷、宜兴紫砂陶壶、龙泉哥弟窑瓷、景德镇青花瓷、河北邢窑白瓷、福建建盏油滴等,建构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纵横捭阖的发展历史。一部陶瓷的历史就是人们对“泥土文化”不断创造的历史。
人类的创造与历史,无不源自于泥土。人们用泥土垒屋,用泥土筑路,用泥土种田,人们在土地上从事着有关“泥土”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创造了无数以“泥土”为丰碑的恢宏历史。人类也为了“泥土”而进行绵延不绝的战争,从原始人类的部族纷争,到后来的民族战争,都是为“泥土”而战,保护土地、扩张疆域。人们为土地的战争,是民族征战的悲歌与壮举,镌刻了国家疆土蔓延的历史轨迹。人类,无论是在劳动创造,还是在战争壮举中,都在升华着对“泥土”的伟大敬意与生命精神。